指甲划黑板、刀子划玻璃,什么样的声音最让人讨厌?
2019-08-12 10:35:52

undefined

众所周知,听指甲划黑板的声音,是满清十大酷刑之一(误)。

而逼人听指甲划黑板的声音,更犹如杀人父母(大误)。

那么,这声音到底多丧心病狂?

其实,光看到这组词很多人就已经产生强烈的生理不适了。

undefined

老实说,几乎每个人都有属于难以忍受的声音,这有关个人喜好。

例如,清晨的鸟叫声,常常与美好的体验相伴,人们自然觉得这无比动听。

举个反例,一首再好听的歌,如果被用作起床铃声,想必没有人会再想听到。

再举个反例,你还可能会因为一个讨厌的同学吃饭吧唧嘴,而从此讨厌上所有的吧唧嘴。

undefined

但有一些声音很特殊,它们就像被刻在人类的基因里,能让绝大多数人产生厌恶情绪。

例如呕吐声就是不争的绝世烦音。

对呕吐物的厌恶,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这源于我们病原体的厌恶,能帮助我们避开传染性微生物。

同样,指甲划黑板,也能让人产生本能厌恶的声音。

但为什么呢?

undefined

学生时代最担心的,就是老师的粉笔写着写着突然卡壳了。

尖锐且悠长的一声,底下的学生瞬间头皮发麻,纷纷抓狂。

抛开上学痛苦的体验,其实那些还没上过学的非人灵长类,对此类声音也同样感觉不适。

但它又与厌恶不同,有科学家认为这属于一种独特的情绪,可与其他情绪区分开。

人类听着这种声音,不仅仅是厌恶那么简单,它还能引起一种独特的生理反应模式。

在西班牙语中,就有一个特定的词汇“Grima”用来形容这种感觉。

尽管在其他文化中,没有发现与“Grima”类似的词汇,但这种感觉是共通的。

而与之类似的,还有摩擦泡沫发出的吱吱声、以及刀叉划过玻璃瓶等。

志愿者形容,这类声音确实讨厌,但它比厌恶的感觉更让人不悦,是一种更加强烈的情绪。

厌恶只会让人皱眉,但“Grima”还带有让人头皮发麻、脊椎骤凉、不寒而栗、想逃跑等属性。

undefined

尽管我们还不知道,为什么这种声音会如此让人不悦。

但科学家也发现了一些“恼人”的规律。

一般情况下,人耳能听到的频率大概是在20Hz~20000Hz之间,也叫做可听声。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而频率低于20Hz的则叫做次声波。

不过超声波一词,也误导了不少人,让人联想到频率越高就越难听。

但其实不然,真正能让人觉得耳膜穿孔的声音,基本上都集中在2000Hz~5000Hz这一中间频段内。

undefined

不同声音的频率范围,上面三张图为1.刀子划玻璃、2.叉子划玻璃、3粉笔划擦黑板的声音频率,集中在2000Hz~5000Hz范围内;下面三张图为1.流水声、2.水泡声、3.瀑布声

2012年,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员团队就召集了一批健康志愿者,并对他们发起了“声波攻击”。

对于74种不同的声音,志愿者们也评选出了10大最讨厌的声音

TOP10. 电钻声

TOP9.婴儿哭声

TOP8.自行车急刹声

TOP7.角磨机声

TOP6.女性尖叫声

TOP5.指甲刮黑板声(是的,它还不是最让人抓狂的)

TOP4.尺子划玻璃

TOP3.粉笔划黑板

TOP2.叉子划玻璃

TOP1.刀子划玻璃

而掌声、婴儿笑声、雷声和水流声则是最不惹人讨厌的声音,甚至让人觉得悦耳。

undefined

▲刀子划玻璃

当时,研究人员还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来观察志愿者的脑部反应。

他们发现,当听到这些讨厌的声音时,大脑的听觉皮层和杏仁核之间产生了交互作用。

要知道,听觉皮层主要负责处理声音信息。而杏仁核则接管我们的负面情绪,它的兴奋会引起恐惧、焦虑和愤怒等一系列情绪。

当听到2000Hz~5000Hz频段的声音,大脑中杏仁核的活跃程度就会增加,想不抓狂都难。

此外,声音越是让人讨厌,这两个大脑区域之间的活动也就越强烈。

undefined

而另一项2011年的研究也显示了,2000Hz~4000Hz的声音最让人痛苦。

当科学家将指甲划擦黑板的声音录下来,然后剔除其中高频的部分,听者觉得这声音依然难听得想打人。

他们再次尝试,这次剔除了低频部分,但情况也没有得到改善。

最后,当剔除了2000Hz~4000Hz这一中频段的声音时,指甲划黑板的录音听起来才变得舒服。

也就是说,让指甲划黑板变得难听的,正是2000Hz~4000Hz的声音。

这与前面提到的2000Hz~5000Hz,也是基本重合的。

undefined

更可怕的是,人耳对该频段的声音还是最敏感的。

人们习惯性地用“响”和“不响”来描述声波的强度,但这与声波的强度是不完全等同的。

其实,人耳对声波响度的感觉还与声波的频率有关。

科学家认为,人类耳道的特殊形状,能对特殊频段的声音起共振放大作用。

这使得这些有毒的声音,更是毒上加毒。

例如同样是60dB的两种声音,人耳听1000Hz的声音要比100Hz的声音要响亮。

另外,想要使得100Hz的声音听起来和频率1000Hz、声压级60dB的声音一样响(也即响度级一样,单位为“方phon”),则其声压级要达到67dB。

根据这些特点,我们便得到了一系列响度相等的声压级和频率的关系曲线,即等响曲线。

等响曲线中同一曲线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听起来感觉一样响,而声压级是不同的。

undefined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耳对1000Hz~4000 Hz左右范围内的声音最为敏感。

我们拿响度级为30方的曲线来举例。

也就是3000Hz、声压级为20dB的声音,与20Hz、声压级为85dB的声音一样响。

所以相对于其他频率的声音来说,指甲划黑板的声音刚好落在2000Hz~4000Hz间是效果大增。

只要一点点声响,就能让人感知,开始抓心挠肺,痛不欲生。

undefined

那么问题来了,针对这特定频段声音的恐惧是打哪儿来的?

这里也有各种不同的有趣假说。

人类当然不是真的害怕指甲划黑板,毕竟这个动作并不会对人造成任何实质性的伤害。

而现代人对这种声音的强烈不适,很可能只是人类演化的副作用。

早在1986年,就有一批科学家注意到这种恐怖的声音了。

他们发现指甲划擦黑板的声音,就与猴子发出警报声的频率很接近。而灵长类在发现危险时,就是通过发出尖啸声来向同伴报警的。

undefined

此外,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婴儿的啼哭声也落在此“抓狂频率”内。

爱哭的孩子有奶喝,他们能得到成年人更多的照顾与注意。

从演化的意义上来看,能有效地注意到同伴发出的警报声,以及更容易被婴儿的啼哭吸引,确实关于生存大计。

那些对该频段声音反应迟钝的家伙,可能会注意不到警报声而被淘汰。

又或者是自己孩子遇险境,连哭哑了声音他都没发现,其基因也注定无法往后传播。

undefined

不过对大部分人来说,这些声音确实讨厌,但也不影响生活。

只是,还有极少部分人,会对一些声音就表现得异常敏感,极易炸毛。

这可能是得了恐音症(misophonia),也叫“选择性声音敏感综合征”

别说是划黑板的声音了,就连键盘声、口哨声、呼吸声、擤鼻子声、嚼口香糖、掰手指声、脚步声等都可能是无法忍受的,且极易引起当事人的情绪大爆炸。

undefined

这是一种2000年后才被学界注意到的疾病或症状,目前还未正式被承认。

当然,人们对治疗方法也是一无所知的。

有一些观点认为,恐音的原因是情绪管控欠佳,容易动怒。

但也有观点认为应该把恐音症划分为一种疾病,而科学家也找出了一些线索。

201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有恐音症的人其大脑对声音的处理与常人不同。这可能是他们对一些声音难以忍受的原因,并非纯粹的矫情。

编辑:储舒婷 陈孙杰(实习生)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SME科技故事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