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上海喜添5名中科院院士!在沪中科院院士总人数达102人
2019-11-22 09:30:37 作者:许琦敏

1.jpg

中国科学院刚刚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6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5人在上海工作,他们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樊春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施剑林、复旦大学教授马兰、东华大学教授朱美芳。

其中马兰、朱美芳为女院士,五位新晋中科院院士中年龄最小的是45岁的樊春海,五人平均年龄53.6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每两年增选一次。被推荐者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

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启动,经过推荐、通信评审、公示、会议评审以及全体院士终选投票等程序,2019年共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64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1人,化学部10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0人,地学部11人,信息技术科学部7人,技术科学部15人。新当选院士中,女性6名;平均年龄55.7岁,最小年龄42岁,最大年龄67岁,60岁(含)以下的占87.5%。

上海新增的五位中科院院士简介如下:

樊春海长期从事纳米生物传感器方面的研究工作,致力于发展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廉价、快速、便携的集成化生物传感器与生物芯;通过生物分子与无机纳米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调控,发展新一代生物检测策略。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国际电化学学会(ISE)和英国皇家化学会(RSC)会士。已在Nature,Nature和Science子刊等SCI杂志发表论文400余篇,他引3万余次,H因子95,近六年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马大为在合成方法学和生物活性分子的高效创制方面做出系统性和原创性的贡献。针对铜催化的碳-杂原子键偶联反应,发展了氨基酸和草酰二胺两代配体,突破了反应条件苛刻和普适性差的局限,得到上千次应用,包括两个药物的工业化生产,被国际同行评价为“现代药物发现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每天都要用的反应”。发展了以曲贝替定为代表的多个药物和活性天然产物的高效合成路线,其中曲贝替定的合成路线已经进入工业化生产,为这个被认为是“最难制备的两个抗肿瘤药物之一”提供了更加简洁、经济的方法。发现了一些药物先导化合物,其中有两个候选药物分别在欧洲和中国进入一期临床实验。已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40余篇,被他人引用13000余次。

施剑林曾任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高性能陶瓷与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3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1989年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6),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担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信息功能陶瓷若干基础问题研究”(2002-2008)和国家重点纳米专项“半封闭空间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治理的关键纳米技术”(2013--)首席科学家,同时还承担并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863”材料高技术和科学院创新方向性等多项国家与地方科研项目。

马兰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入学的第一批大学生,下过乡,出过国。1995年底,她回国任教,从事脑科学和神经药物研究及人才培养已二十余年,专门研究聚焦脑疾病机制和药物靶点。她认为,科研突破最终要造福于人。近年来,马兰带领的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团队执着于“破译”人类脑疾病的复杂密码。

朱美芳现任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2年)。她长期从事纤维材料的功能化、舒适化和智能化研究,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她提出并建立了热塑性聚合物纤维功能化设计思路和全流程功能化技术体系,解决了合成纤维兼具功能性和舒适性的难题,创建了介观诱导制备智能纤维的新方法,推动了我国纤维质量“由低到高”、产业“由大到强”的重大进步。

据上海院士中心统计,此次增选后,在沪中国科学院院士达102人,平均年龄为73.97岁,其中女院士8人。


作者:许琦敏
编辑: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