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今天,再等十年!“金环日食”怎么看,这些知识补起来 | |
2020-06-21 11:33:19 |
今天(6月21日)有点特别,是父亲节,又是夏至日,天空还上演“日环食”天文景象。
本次日环食我国哪些地区可见?
图注:图中深红色线压到的部分是本次环食带,本次环食带较窄,仅20公里。紫线围住的区域都能看到不同程度的日偏食。
我国境内可以观测到日环食的有西藏、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台湾等地的部分地区。每个地区看到的时间各不相同,自西向东依次延后。当然,前提是要有一个好天气。
图注:城市时刻表。
夏至与日环食“巧遇”的概率是多少呢?
过去6千年,地球上共发生日食14263次,平均每0.6498年发生一次中心日食,平均每1.2769年发生一次日环食,而夏至这天(或任意日)发生中心日食的几率为0.6498x365.25=237年一次,发生日环食的几率更小,为1.2769x365.25=466年一次。
可以说得上是“千载难逢”的天象!
据天象预报,下次我国境内再次发生日环食就要等到2030年了!这次有条件的一定要把握住哦。
注意,用错误的方式观察日食可能会损伤眼睛。
日食发生时,观测者切勿裸眼观看,由于遮光率不够,也避免通过普通墨镜观察日食,更绝对不能直接通过望远镜目镜观察。观测日食时,我们一定要戴上专用的日食观测镜,或者选择合适的滤光片(如巴德膜)才可以观测。
1948年5月9日,日本北海道礼文岛日环食观测点现场。
如何选择使用巴德膜?
巴德膜因早期的生产厂家“Baader Planetarium”名字而命名,按密度分为3.8和5.0两种,3.8主要为太阳摄影使用,对应的透光率约为10万分之16,用于摄影器材上,其密度不足以在目视时保护眼睛完全不受伤害;另一种密度是5,对应的透光率为十万分之一,是用来做肉眼观察时使用的太阳滤镜的,目视必须使用这种。使用巴德膜观察拍摄日食时,一定要将巴德膜安装到镜头及望远镜的最前端,避免将巴德膜转到望远镜的目视端,错误的安装会导致太阳灼伤眼睛。也可以通过望远镜小孔投影法进行安全观测。
如果手上没有观察日食的专业设备,你也可以通过以下工具,体验一把难忘的夏季日食。
1、通过CT胶片观察日食:CT胶片的成分透光率低于0.04%,是临时日食观察者较理想的辅助观察工具。
2、通过护目镜观察日食:护目镜种类繁多,电焊用遮光号为14的护目眼镜,也可作为临时观察日食的选择。
3、通过小孔成像观察日食:在纸片上打上小孔,投影到平面上。
4、望远镜投影法:堵住双筒望远镜一侧物镜,将日食投影到平面上。
【重要说明】:CT胶片和护目镜仅作为观察日食的临时应急方案,使用不当仍有可能对眼睛造成伤害,请在科学指导的情景下谨慎使用。
如何拍摄日食?
除了直接观看日食,当然还可以用专业相机拍下来。除了全食阶段外,其他阶段镜头前都要记得加装滤光片。
专业人员通常还要配备各种焦段的镜头,三脚架、快门线、望远镜和赤道仪等器材。在网上,我们经常能看到那种又大又好看的日食特写照片,这是如何拍摄的呢?拍摄这种照片要用长焦镜头。如果要把周围的景物拍摄其中,一般还要要求日食的角度非常低,接近地面才行。
看了本文前面的介绍,你可能有个疑问,相机镜头前既然加了滤光片,为什么还能把人像以及周围的景物拍下来呢?这个问题也正是我的疑问。
通过询问多位摄影师得知,这种是完全可以拍摄下来的。这是因为当太阳的高度角非常低的时候,大气消光效果比较好,可以不用滤光片,采用收光圈的方法直接拍摄。当然,采用后期合成的方法也是可以的。
日环食如何形成?
日食的发生是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正好走到了地球和太阳之间把太阳挡住而产生。日环食是日食的一种,发生时太阳的中心部分黑暗,边缘仍然明亮,形成光环。这是因为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但是距离地球较远,不能完全遮住太阳而形成的。日环食的本质实际上是因为月球离地球较远,月球的本影不能到达地面而它的延长线经过了地面,而位于月影的本影延长线区域(伪影区)的人们就能看到日环食。如果月球离地球较近,月影本影能到达地面,则本影下的人们看到的是日全食。
图注: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形成的原理示意图。
按照日食发生的“沙罗周期”,每隔223个朔望月(6585.32天),就会有相似的日食再次发生,通常把这一系列日食称作一个“沙罗系”。
“沙罗”一词在拉丁语里是 “重复”的意思。由于地球绕太阳和月亮绕地球的公转运动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日食和月食的发生也具有其循环的周期性。“沙罗周期”即日食和月食的再现周期值是6,585.3天。每个沙罗周期平均约有71次交食,包括日食43次,月食28次。有了沙罗周期,我们就可以预报日、月食了。以这个时间间隔发生的两次日食,在几何上的条件几乎完成一样,发生在相同的黄白交点附近,月球与地球的距离相似,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也相似,但实际上还是有一些不同,因此又衍生出沙罗序列,使日食的预报更为精细。
通过这次难得一见的日环食事件,希望你能掌握一些观看或拍摄日食的小技巧,学会一些日食背后的科学知识。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综合自中国国家天文、腾讯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