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时评 | 上海离世界艺术之都还有多远 | |
2019-03-22 06:08:10 作者:傅军 |
春暖花开,沪上各类美术馆又开始密集推出一批规模不等的新展,其中不乏世界级艺术家在中国的首展,未来一段时间申城艺术氛围的浓烈可以预见。种种迹象表明,上海正在成为一片新的艺术热土,凸显其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码头效应和集聚效应。
在我看来,中国市场日益增长的艺术消费实力,上海开放包容的城市特性,以及越来越规范化、职业化的操作模式和强大的执行力,是吸引全球顶级画廊和大牌艺术家来到上海并与之合作的重要原因。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一座城市的艺术氛围,不仅靠密集的展览,更需要一个完整良好的艺术生态建设,包括美术馆系统、一级市场、本土艺术家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储备。如果从这些方面来讲,上海距离世界艺术之都还有一些距离。
首先是美术馆系统。最近十年,上海的美术馆行业得到飞速发展,数量不仅在中国所有城市中名列榜首,全球排名也仅次于伦敦,位居第二。但与此同时,美术馆的同质化现象也凸显出来。尤其是一些民营美术馆,一味依靠引进的方式,热衷于做吸引眼球的当代艺术展览和大牌艺术家展览,只是扮演了美术展览馆的角色,没有结合自身条件与区位优势作出清醒的学术判断和自我定位,没有对城市的文化艺术建设、对本土艺术家的培育与发展、对公众的自我成长等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另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一些美术馆没有在艺术品收藏以及展览的研发和策划上下功夫,而是片面追求体量上的规模效应。事实上,一个健康的城市艺术生态,不光要有综合性的大型或者超大型美术馆,也要有大量富有自我特色的中小型美术馆,靠这些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中小型美术馆的辐射力,才能真正保障并带动一个城市整体艺术水准的提升。就像巴黎,不光有卢浮宫、奥赛、蓬皮杜等超大型美术馆,也有橘园美术馆、毕加索美术馆、罗丹美术馆等中小型美术馆。在笔者看来,上海现在更缺的是小而精、富有特色、具有亲和力、与周边社区居民关系紧密的美术馆。据笔者所知,位于复兴中路与淮海中路交汇的徐汇艺术馆,虽然只有区区4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但因常常推出上海中青年艺术家的展览,与本地艺术家建立起颇为深厚与稳固的关系,获得良好的业内口碑。此前该馆联合敦煌研究院,通过深入研究和精心策划,推出“敦煌壁画乐舞专题展”,先后三次延展,五个月间,共计接待观众8万余人,观众留言多达27本,充分说明民间对此类展览和美术馆的需求。
其次,一级市场的培育与扶持对于城市生态的建设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一级市场,简单说就是画廊,承担着发现、培育和推介艺术家的责任。一个成功的艺术家,离不开一家画廊或者经纪人的扶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对本土画廊的培育与扶持,才能让更多艺术家冒出来,让他们的作品被发现与展示,也就等于扶持了本土艺术家的发展与生长。国内画廊历史不到30年,据调查显示,截至2017年,全国画廊共4399家,其中上海占比17.56%。然而,高速发展的上海画廊行业,却没有像美术馆行业那样注重自身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注重对美术馆行业在职人员的职业培训,而是处在各自为政、各自经营的状态,亟需同业之间的自律、合作与共享。
此外,随着美术馆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及艺术市场日益强劲的发展势头,上海相关专业人才的紧缺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包括龙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等在内的很多家美术馆表示,他们常年在招聘网上挂有职位,但就是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因此,一方面,需要推动在沪高校加大对艺术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力度,另一方面,对在职人员的职业培训也日益被提到议事日程。目前上海美术馆行业在职人员中,绝大部分非本专业出身,先从业再培训的实际需要数量庞大。这些都让人们看到,艺术管理类人才在上海是绝对的“刚需”。
上海若能在这些方面得以改善与提高,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上海不仅是全球文化贸易和交流的重要港口,更是一个具有强大原创能力和文化自信的世界艺术之都。(作者为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
作者:傅军
编辑:叶松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