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哲”舞台讲好文明互鉴的中国故事 | |
2019-05-31 05:59:48 作者:杨逸淇 陈瑜 |
国际哲学奥林匹克竞赛由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每年由一个国家承办。自1993年至今举办了27届,有大约50个国家参与比赛。中国自2012年以来共参加了6届,有10人参赛。今年中国2位参赛选手均有斩获,林燕盈的这枚银牌,更是中国在这项赛事上“零的突破”
与数理化等奥林匹克竞赛的“热度”相比,“奥哲”在国内况似“冰点”。5月中旬在罗马举办的第27届国际哲学奥林匹克竞赛(IPO)上,上海平和双语学校的林燕盈和常熟世界联合学院的王姝元从47个国家的中学生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银牌和荣誉奖的消息,近日才慢慢发散开来。
用外语4小时内写一篇哲学论文
文科也有奥林匹克竞赛?其实,这项国际性赛事由来已久。它由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每年由一个国家承办。自1993年至今举办了27届,有大约50个国家参与比赛。除主办国可以派出10名参赛者外,每个参赛国家最多可派出两名参赛者。考题是从古今中外哲学家的著作中选取4个片段,参赛选手任选其一为主题,从英语、法语、德语与西班牙语中选择一种(不能是选手的母语和官方语言)进行长达4个小时的哲学论文写作。其难度之大,往往令年长的学者也望而生畏。
迄今为止,“奥哲”大多是在欧洲国家举办,亚洲国家中只有日本与韩国举办过。中国自2012年以来共参加了6届,有10人参赛。尽管如此,亚洲国家的参赛选手们还是表现出了惊人的实力:2016年,韩国的2位参赛选手均获得金牌;今年,中国2位参赛选手均有斩获,林燕盈的这枚银牌,更是中国在这项赛事上“零的突破”。
“中国终究会在所有领域都获奖”
“这就是中国!中国终究会在所有领域都获奖。”这是一位欧洲带队老师的判断。
“第一个将‘奥哲’带入中国的人”——上海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何锡蓉认为,中国学生获得的成绩并非偶然。她说:“过去我们常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今天的孩子选择更加多元。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兴起在中国已成趋势。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仅有富裕的物质生活算不上美好生活,精神世界的富足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这一点,在林燕盈身上就得到了印证——正是非功利的学习,让她爱上了“无用”的哲学。她告诉记者,与哲学的缘分是从看“闲书”开始。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曾担心女儿选择哲学会影响未来就业的林燕盈妈妈说:“现在,我越来越意识到哲学的价值所在: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她还告诉记者,生长在“强起来”的时代,以兴趣为导向,过理想的生活似乎是当下“00后”的典型特征,“女儿的一个同学说,长大要到非洲大草原当兽医。”
外国选手对中哲超乎寻常的热情
比起理科类的奥林匹克竞赛,“奥哲”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决出“更高、更快、更强”。上海社科院哲学所所长方松华指出,“奥哲”的意义不只在于比赛本身,而是不同国家之间文明互鉴的鲜明例证。在王姝元看来,参加这次比赛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40多个国家的朋友。林燕盈提到,“令人惊讶的是,许多外国选手对中国哲学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情,一直想办法和我们交流。”
从比赛形式和内容上,我们能感受到组委会的“良苦用心”。今年的题目分别取自柏拉图的《高尔吉亚篇》、古印度的《薄伽梵歌》、达·芬奇的《大西洋手稿》以及当代美国女哲学家唐娜·哈拉维的《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据了解,正式比赛只是赛程中的一小部分。参赛选手还参观奥古斯都广场、观看纪录片、参加达·芬奇逝世500周年纪念讲座,感受当地历史文化。此外,组委会规定来自相同国家的人不能住同一间宿舍。这些都为不同国家选手之间的深入交流创造了条件。
借“奥哲”舞台讲述好中国故事
从历年考题看,中国智慧已成为“奥哲”的重要元素。近年来,孔子、孟子、庄子、柳宗元的著作均出现过,其中孔子出现了3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考题。不过,许多专家认为,这次比赛“零的突破”更大的意义在于,中国涌现了这样一批自信而具国际视野的年轻人——两位参赛选手是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小使者,她们用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用生动的实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年轻一代的人文素养和精神风貌。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理科奥赛强国,先后主办过数学、物理学、化学和信息学竞赛。但对“奥哲”却相对陌生。对此,多位专家建议,应争取早日让“奥哲”来到中国,借主场之利让世界尤其是年轻人更多地了解中国哲学,更好地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据悉,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已经开始申办2024年“奥哲”。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杨逸淇 见习记者 陈瑜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