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时评 | 有序流动有效管理,让城市“开不开门”不再“两难” | |
2020-02-12 06:10:52 作者:钮怿 |
上海的大门开还是不开?
城市里的绝大多数人已经“宅”了20天,保护自己,守护城市。此时此刻,面对复工返程的人流,对大流动带来病毒大扩散产生担忧进而恐慌,再正常不过。但是,身为主妇,一个绝不希望家人有一丝危险的主妇,是不是也在为怎么买到柴米油盐、纸巾皂液而烦心?身为人子,一个费力劝阻老父亲老母亲少出门、戴口罩的儿子或女儿,是不是也在为怎么配到父母常吃的慢性病药物而愁苦?身为职场人,一个出门恨不得穿上防护服的上班族,是不是也在担心公司因为人力、物流、资金流的短缺而“关门”?苦苦守着小区大门的保安、风中疾驰的快递小哥,一边盼着回乡的工友回援,一边又害怕他们带来病毒的传播……
每一个人的两难,聚合在一起,就是一座城市、一座超大城市、一座经济中心城市如今面临的两难——是的,以开放为城市品格的上海,在疫情防控面前,面对“开不开门”这个问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两难。
现代城市的运转,节节贯穿,环环相扣;作为超大城市的上海,其运转离不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畅通;作为经济中心城市的上海,其发展根源于各种资源的高度集聚。突如其来的疫情,人命关天的大事,暂时中断流动以阻断病毒的快速扩散,是应该毫不犹豫采用的霹雳手段。但是,在城市防护线已经拉起,公众对病毒已经保有充分戒备的现在,我们是不是应该放下恐慌,提出另一个问题——上海能不能“开好门”,有没有可能在当前形势下实现“有序流动、有效管理”——拦截得了劝返高风险地区来客,及时发现体温异常人员,快速放行低风险人群,给人民群众一个可以安全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实现有序流动是目标,实施有效管理是手段。
首先,要能够快速组织并及时补充“战斗力量”。道口、机场、火车站、公共场所、社区,都需要相关条线工作人员日以继夜地拼搏,需要区域联防联控的支持,也需要热心而有担当的志愿者们汇聚起强大的力量。自疫情消息传来,上海大量基层工作人员毫不犹豫坚守各自岗位,一大批机关干部下沉一线,很多党员干部、领导班子不但靠前指挥,而且以对口、包干、暗访等多种形式搜集信息、现场办公,更多的市民——不管是50后、60后,还是70后、80后、90后,甚至00后,都主动参与到了城市严防严控工作中。
要有效管理这座人口数以千万计的超大城市的门户,还需要科技的力量:红外线热像仪、红外线测温仪快速铺开,“健康云”“智慧城市”等城市数据基础设施的应用与完善——尽管无声无息,但确实能提高查控的效率,弥补人力的不足。这也能回答一个问题,“怎么这么快就进了上海”——速度不等于松懈,也可以等于科技。
规范,则是最大程度降低扩散风险的关键。疫情何时终结,还没有人能给出答案;但人们要继续生活,城市要正常运转,各行各业必然会陆续复工复产。如何最大程度地防控住散落在各个环节、各个角落甚至就在每个人身上的风险?就在几天前,上海各行各业密集出台了各自的疫情防控操作指南——这是具有“工匠精神”的做法,以标准化的操作、精细化的管理尽可能管住风险隐患、避免病毒扩散。与此同时,不能讳言现有措施会随着疫情发展、情况变化而产生局限性和滞后性,从小区到企业,从机关到园区,要继续鼓励每一个人发现了漏洞、有了建议,都能及时提出,并且及时作出回应。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每一个人严守规范的自律精神。从疫情消息传来迄今,留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以自律的姿态,守住了城市的安全,证明了“守规矩”就是保护自己、保护他人、保卫城市、保卫国家的强大武器。接下来,这座城市的安全,生活和工作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已经宅了20天的人们,还是正千里迢迢赶回来复工的人们,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当接受检查的接受检查,该自我隔离的自我隔离,能居家办公的居家办公,即便暂时不能进入上海的,也请相信,风险降低之后,上海一定欢迎你的到来。
管住自己,遵守规范,城市就会安全,生活还会继续,未来依然美好——上海,永远开放,始终是一座安全的城市。
作者:钮怿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