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时评 | 做强“首发经济”需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2020-07-15 06:13:18 作者:曹祎遐 徐菲

上海4.jpg

日前,上海于全国率先制定发布《首发经济评价通则》系列团体标准,为首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据中商数据统计,2019年上海共计开出首店986家(不含快闪店),继续领跑全国。新品首发、首店汇聚已成为城市最亮丽的风景之一。2020年一季度,上海共开出各类首店61家。首发经济不仅开拓了上海的潜在消费市场、挖掘了深层的消费能力,也极大地加快了上海建设国际消费城市的步伐。

那么,如何进一步做强首发经济?笔者认为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首先,要正确把握“原创”与“引入”的关系。首发经济的“首发”体现的是前沿时尚消费品的世界级高地,第一时间买到全球最新、最潮、最时尚的商品。“首店”是包括行业里有代表性的品牌或新的潮牌在某一区域开的第一家店,如全球首店、亚洲首店、中国(内地)首店、区域首店;又包括区域自身孵化的原创品牌,如新物种店、概念店、体验店、定制店、旗舰店等。

从目前上海的首店来看,近几年大量引入的国际品牌占据了较大比例,这对首店经济的迅猛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只有提高原创力才能使首发经济从“首引”走向“首创”,实现“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的转变。只有提升了本土品牌的原创力,才能更好实现“走出去”,给国际市场带来更多的中国品牌。上海可以在新模式新业态等方面提供新的首创经验,如“数字化首店”发布全球新品,就是一次“原创”的尝试。

其次,要充分认识“商圈优势”与“首店品牌优势”的关系。“首店经济”的本质是首店品牌与区域的价值耦合。任何创新和区域本身特点结合才是有生命的,首店能聚集大量客流,除了该品牌在某一区域具有稀缺性与独特性以外,深层原因还是因为该品牌契合当地的商业氛围。首店应当在研究不同商圈的定位以及客群消费水平后,选择适合的商业规模和本土化策略再落地。在考虑引进首店品牌时,不应盲目唯“首”是瞻,要结合自身的品牌优势和特色,关键是要融入本土,融入该商圈的“生态圈”,否则即使在国外发展很好,在国内也将面临发展不畅甚至退出市场的境况。

第三,要处理好“宣传活动策划水平”与“产品创新能力”的关系。“宣传活动策划水平”与“产品创新能力”在动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情感消费时代,留住用户不仅要靠“新意”“创意”,还要靠“心意”。如今,商家更懂得从用户的情感需求出发,在新品发布或者品牌宣传中巧妙借助在线经济、网红经济、社交电商等手段和渠道,引导消费者从心灵上产生共鸣。消费者被调动起积极的情绪后,付诸行动,转化为实际购买力。然而“宣传活动策划水平”仅仅是品牌存活的突破口,品牌生命力持久的关键还需要产品的创新能力,不断对“新品”进行可持续创新才能一直保持“新意”。产品的持续创新能力也包括对演艺产品“首演”之后的再创新,譬如伦敦西区的“剧院魅影”、韩国的“乱打秀”都是时演时新,不断适应观众新的观赏需求和体验。

首发经济的蓬勃需要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使其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的良性生态圈中“自力更生”。但与此同时,也应不断推出并调整相应政策,比如扶持政策、监管机制以及淘汰机制等。相关部门在为首发经济提供便利实现迅速发展的同时,应尽可能避免市场中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从而为“新品”推出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作者:曹祎遐 徐菲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室副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组稿编辑:杨逸淇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