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楚史》:荊楚文化研究的拓荒之作 ——简评程涛平新著《先楚史》
2020-09-26 22:45:52 作者:张武

W020200923764754501339.png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最近,武汉出版社推出了楚史研究知名学者程涛平撰写的《先楚史》,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全书三卷计140余万字,是研究荊楚文化的探源之作,不仅填补了楚史研究的空白,更是楚文化研究拓荒的巨制,是研究楚国历史和楚文化的重量级著作,开创了中国先秦史研究的新局面。该书对于深入研究楚文化的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充分认识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的举足轻重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先楚史》在充分吸取利用不同专题分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独到的更深入的理解与分析,更多从宏观出发,集腋成裘,得出很多新的带全局性的结论。该书将荆蛮和芈族在楚国建立之前的全部历史分别进行了系统梳理,展示了荆蛮、羋族两大部族集团通过民族融合之路建立楚国的不朽历程,进而对楚国早期历史有一个全新认识。

作为拓荒之作,《先楚史》的主要贡献,突出表现在大体以下几方面:

一是追溯了楚国历史的源头。该书认为,早至新石器时代,由于中原地区气候变暖,江汉流域以稻作农业为主的石家河文明先民,亦即神话中的祝融部落,一分为二,一部分北上,将稻作农业带至黄河南岸,在中原地区形成支系众多的中原祝融部落及其后裔吴回、陆终、季连部落;一部分在江汉流域精耕细作,由聚落到古城,由南方祝融部落成为三苗族群。南北两大族群互相呼应,使长江黄河之间广大地区的稻作文明发扬光大,一度形成长江黄河流域联合城邦,催生了中华民族的夏文化,为西周晚期荆蛮和芈族两大部落集团的融合埋下伏笔。

二是赋予了“荆蛮”应有的历史地位。“荆蛮”原指广泛分布于《尚书·禹贡》所指古荆州的蛮夷,系三苗后裔。夏商周时期,荆蛮族群在江汉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分布,与各土著部族及古国杂处。夏末商初荆蛮以盘龙城为大本营,商代早期被商王大戊逐出盘龙城,被迫迁徙到赣江流域的吴城,商代晚期又遭商王武丁进攻,被迫迁到湘江流域的宁乡炭河里。期间,创造了光灿夺目、令人惊叹的青铜文化。该书系统地对荆蛮在夏商周时期的活动进行清理,特别是将盘龙城、吴城、炭河里、鲁台山这几个点串起来,通过出土文物对比,逐一考证,形成荆蛮完整的迁徙路线,属于开创性研究。

三是订证了芈族历史发展的轨迹。该书首次提出商代后期芈姓季连部落居住地在河南巩义花地嘴新砦期至商代遗址。商代晚期,尤其是商王武丁的逼迫,芈族无法在中原生存,被迫从河洛地区南下,溯伊河翻越伏牛山,到达淅河,继而到达丹江、汉江流域。该书以扎实的历史地理考证,进一步说明和确认芈姓楚王族在楚武王称王之前,一直局限在汉水流域,没有到江陵一带的长江中游地区。

四是揭示了周王室大分封的实质。全书先是逐一介绍商周时期南土各土著部族和古国,以与后来周王室的大规模分封相区别。继而对周王室分封的不同姓氏诸侯国详加剖析,指出周王室的分封和移民,其实是以合法手段范围广泛地吞并荆蛮土地,人为改变南土原有的土著部族和古国的分布格局,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力图恢复荆蛮原有土地而大规模灭国埋下了伏笔。大分封使荆蛮与周王室的矛盾不可调和,荆蛮始终武力反抗历代周王以分封之名强占土地,这是西周时期荆蛮多次与周王室爆发大规模战争的根本原因。

五是概述了芈族与荆蛮逐步融合共建楚国的完整历程。这是全书精彩的部分。该书以大量的论据证明,西周时期,周王室与荆蛮、芈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历代周王为了维护对江汉流域的统治,一方面对敢于反抗的荆蛮无情镇压,另一方面高度信任从中原南下,文明程度较高的芈族,应要求将荆蛮土地分封给芈族,形成楚封国,继而怂恿芈族控制荆蛮。蛮由于与芈族同为祝融后裔,同事稻作农业,习俗相近,文化相通,逐渐感情相融。西周晚期荆蛮惨遭周王室镇压,走投无路,向芈族靠拢。经过漫长的岁月磨合,芈族与荆蛮的思想渐趋一致,走向共同与周朝对抗的道路。至春秋初期熊通不待周王批准自立为楚武王,标志着荆蛮与芈族这两大部族集团的完全融合,芈族的楚封国和荆蛮自称的楚族从此合并为楚国。楚国的诞生,使得芈族拥有的文化、农业诸优势与荆蛮拥有的广袤土地、众多人口以及铜矿开采及青铜铸造技术诸优势合而为一。这就是楚国一旦横空出世,必然实力超群的内在原因。

(作者系湖北省社科联原副主席、正厅级巡视员、研究员)

编辑:孔韬

责任编辑:孙欣祺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