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上海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创办有“幸福感”的学校见闻录①|“三句话”:让“幸福感”产生“向心温度” | |
2021-04-23 14:19:32 |
看世界:拓宽办学施展的空间 做自己:打开学生成长的心间
当办学蓝图与学生憧憬美妙镶嵌、办学理想与学生感受高度重合时,这样的学校是令人向往的。2013年,民办上海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校长迎来了发展史上的重大机遇,在学校四年发展规划中,由周云燕校长领衔的团队郑重而又兴奋地提出了“办一所有‘幸福感’的学校”的办学目标,从此,“幸福”两字就成为学校的办学标准,“幸福感”成为师生的感受标配。
2017年12月,静安区人民政府督导室对学校《办学发展规划(2013——2017)》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督导评估,并认定:上外静小在本轮办学发展规划实施期间,相对应的评估指标达成度高,已成为上海市办学特色明显、有一定社会声誉、正积极走向教育国际化的民办外国语小学。 去年颁布的2019年度《上海市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上外静小学生的学业标准达成度、高层次思维能力、学业成绩个体间的均衡度、学生学习动力、学生学业负担与压力、学生作业等方面的指数在本区、本市呈明显优势。
一所有“幸福感”学校的诞生,得到了师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而这样的“幸福感”,具有深邃的内涵和浓郁的教韵。何为一所有“幸福感”的学校?周云燕曾用三句话作了言简意赅的诠释:学校是允许孩子犯错的地方;学校是孩子寻找伙伴的地方;学校是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地方。这“三个地方”支撑起学校的幸福感之大厦;这三句话也为有幸福感的学校正名。
给予幸福成长的生态
学校是允许孩子犯错的地方
当一些老师把“你怎么又这样了”变成指责学生的口头禅,当一些学校将学生犯错作为集体扣分的选项时,上外静小却大胆而又明确地宣示:学校是允许孩子犯错的地方,这让学生松了口气,也让老师多了一份责任。
在上外静小,恨铁不成钢的不满变成了宽容;从对犯错指责变成了事先的预防,因为在校长、老师眼里,学生成长是伴着过程的,有时犯错正是进步的台阶。
笑笑同学特别敏感,入学两月后,一年级家长开放日那天,午餐时当众打翻了汤碗,爸爸在,其他家长也在,他受不了了,背着书包就要回家。家长只能无奈跟着他回去。到家后,家长求助学校该怎么处理?严厉批评?当时周校长出了一个主意:“告诉笑笑同学不来学校是要办请假手续的,病假或事假,让笑笑同学写一张假条。”第二天,周校长收到了笑笑的假条,四个字“心里有事”。“学生就是在犯错中成长的,犯错是教育的契机。写假条是给他规则意识,同时给予他选择,引发孩子反思。”
“允许孩子犯错并不等于对学生犯错的迁就和纵容。”周云燕指出,允许,是说学生不慎犯错,我们不能冷眼相对;是说学生不必犯错,我们不能熟视无睹;是说学生不是不能犯错,但要知错就改。允许,是对不慎的宽容,是对不必的警示,是对不能的纠偏。允许,对老师而言,是态度,是辨别,是选择。
给予幸福成长的情态
学校是孩子寻找伙伴的地方
学生的幸福感,不仅来自自身,而且来自同伴之间,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同伴、集体,而学校就是通过组织活动,提供让孩子寻找伙伴的机会,以获得个人的成就感、集体的归属感。
学校开展“幸福小当家”系列活动:一年级通过整理书包和桌肚小柜,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二年级通过设立小岗位,让每一个学生为班级服务,为伙伴服务,学着他人的事情帮着做;三年级从校园执勤中队入手,让学生在执勤中感悟责任的意义,学着集体的事情争着做;四年级通过体验父母职业实践活动,让学生设计探访流程、探访问题和探访思考,感悟职业的魅力和艰辛;五年级通过职业梦想实践活动,从规划未来、梳理目标入手,让学生充满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学校每年12月末开展的“感恩系列活动”,就是找到伙伴的具体实践。这项与爱相伴 开启新年”的活动重在培育人际间的真情。第一部分“墨香飘送福贺新年”。在美术老师和书法家金恺承老师的指导下,校园内福字满园,学生为保安、保洁阿姨、厨师、退休老教师、居委会、雕塑公园送上新年的祝福。第二部分“让我说声谢谢你”。全校每一位学生写一张“感谢卡”,对曾经帮助或想表达谢意的人送上温暖的话语。第三部分“幸福天使在行动”。引导每一位学生做一件让对方感到幸福的小事情,如为保洁阿姨递上一杯热水,为老师帮送一天的作业本……这种幸福传递让校园里充满温情。学校是“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项目负责老师何丹蓉认为,家校联手能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也能让孩子找到更多的伙伴。
给予幸福成长的状态
学校是帮助孩子成为
最好的自己的地方
幸福感是实在的,感受得到的,学校搭建学生成长的舞台,提供幸福的源泉。
在上外静小,校内是舞台,校外也是舞台,课程是舞台,活动也是舞台。
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作了具体的设定:做快乐的学习者,好奇的旅行家,用心的公益人。周云燕解释说,“快乐的学习者”即对学习充满兴趣且有方法;“好奇的旅行家”即对外部世界好奇且能探索;“用心的公益人”即内心向善向上且有善举。
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学校从小学生幸福能力养成的三个维度切入:理念格局、课程品质、儿童样态。周云燕说:“我们把一年365天按月列在一根数轴线上,探索学生的多样性的成长需求和规律,有节奏地安排、设计一系列的课程体验,努力让学生在各种经历中去好奇、去尝试、去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最终呈现出乐观、积极、善良、会合作会分享、有责任有担当的儿童样态。”学校从小学生幸福能力养成三个关键培育角度“阅读、艺术、运动”加大力度:阅读让内心丰富起来,艺术使人高雅起来,运动使人健康、活跃起来,效果明显。
幸福的述说
孩子和家长被幸福浸润着
学校办得好不好,学生在校开心不开心,最有发言权和最有感受的肯定是学生及其家长。
四年级一位姓董的学生说:“最满意的地方,我们学校每年都有英语节、梅花节、草坪音乐会,还有特殊的课程,木工课,攀岩课,还有小脚丫课,这些课程让我们很快乐。我每天来学校都能见到我亲爱的老师、同学,我们之间关系都很亲密。”她还特别提到,“燕子校长是一个和蔼和亲的人,我每一次进校园,燕子校长都面带微笑。我有时不开心的时候都可以去找燕子校长,每次找完后就很开心。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一年级的时候,我们班级的全部同学都去她的办公室去吃棒棒糖。”与她的幸福滋味有同感的几乎是全体学生。前不久,华东师范大学的学者特地到上外静小作了一次深入的访谈,受访的8位学生、10位老师、5位家长都异口同声提到了共同的一个词,就是幸福。
幸福是有传导性的,学生在校幸福到了家里就是一个开心果。三年级姓张同学的母亲说:“周校长提出办一所有‘幸福感’的学校,而‘幸福’一定是自我满足的情感升华。对于这些六到十一岁的孩子们的幸福而言,也许是小到每周的一顿西式午餐,亦或是通过努力得到的阳光下午茶券的快乐;大到亲自挑选的书籍寄给学校捐赠的乡村图书馆,亦或是英语节舞台上的自我展示。我们的孩子在每一个清晨都是迈着快乐的步伐,嘴角都有上扬的微笑,我们看着她们的背影,看到的即是幸福。”另一位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快快乐乐地回家,说起校园生活眉飞色舞的样子,还赞许地说:“学校是你的家啊!”
燕子校长的话
幸福感的酿就
■周云燕
我们提出“办一所有‘幸福感’的学校”,不是对学生的恩典,也不是对家长的恩赐,更不是对社会的恩惠,而是对教育的真切理解,对办学的真正践行,对使命的真诚担当。
办一所有“幸福感”的学校,始终是学校的办学灵魂和价值追求。学校在持续创新中发展,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获得充分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让每一个教师获得专业的发展,让每一个教师拥有幸福的生涯;让学校的每一个地方遍洒幸福的露珠,让学校每一块土地滋生幸福的种子。
当幸福在校园,不是奢侈品,不是舶来品,不是易碎品;当幸福感,不是稍纵即逝,不是难以企及,不是过眼烟云,我们的教育就是一种酿出的幸福之蜜,我们的办学就是一种耕出的幸福之果。因为幸福本来就是酿就的。
(作者为语文特级教师、民办上海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校长)
第三只眼
幸福是教育的质感
■苏军
把幸福这种普遍的需求演绎、上升为办学的目标,这不仅是对幸福论的建树,而且是对教育的新见地。
对教育的见解,因为各有主张而难以定论。不过,有一点可以断定:幸福正是教育的质感,也是唯一的质感。
教育的质地,决定了教育的品位,而教育的质感,影响着教育的滋味。教育的质感,幸福无疑是最有生命力、想象力、影响力的。能给人带来一生终身幸福的教育,是因为质地钻石,质感隽永。从这个意义上说,周云燕校长主张和践行的“办一所有‘幸福感’的学校”,是对教育的质感作了破壳的呈现,因此显得如此耀眼而又深邃。噢,原来教育的质感是由幸福感来“替天行道”的。
来源:文汇
编辑:王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