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 接受“神童”的平凡是家长的必修课
2023-09-21 19:18:48 作者:孙欣祺

一百个人里,有九十个是真正平凡之人;剩下十个人里,有九个是有天赋而未曾兑现之人;剩下的那一个,才是真正百里挑一的天才。

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那百分之九十,而10岁上大学、13岁读硕士、16岁读博士的“神童”张炘炀,可能就落在了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九这个区间里:他非但没能在学术上兑现天赋,反而倒逼父母买房,28岁“躺平”,无业啃老。

我不愿意用“悲剧”“失败”等词汇来描述张炘炀的人生轨迹,因为他毕竟只有28岁,从社会的维度看,他取得的学历货真价实,他的就业起点依然高于许多人。而他所谓的“混吃等死”,也并不是因为丧失生活能力或与社会完全脱钩,他看上去的“拮据”,也并不是落魄的真实写照。

然而看完他的采访,看到他条理清晰、思维敏捷的状态,看到他对过去、对现状的侃侃而谈,我仍倍感唏嘘。我感慨的,不是“神童陨落”,而是一个孩子十几年来始终困在与亲情的缠斗中,用近乎停滞的生活状态消磨火箭式的教育经历,用消极的生活态度捍卫自我的主见,对抗童年受到的管教约束。

与镜头前坦然接受命运的张炘炀形成对比的,是镜头以外的张炘炀父母。他们是这个“教育奇迹”的缔造者,想必也是孩子复归平凡后最大的失望者。时光无法倒退,我们很难说,如果二十年前父母没有选择让孩子跳级,张炘炀会不会反倒脱颖而出,又或者一路平凡。至少在跳级这个问题上,张炘炀和父母少见地达成一致。但我们确实可以断言,张炘炀的成长之路,并不像他父亲所著《神奇的学习》中描述的那样神奇。相反,只注重学习,只强调进度,而忽视其他方面循序渐进的发展,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最终只是营造出了神奇的表象,包办一切式的管理却遗留下了亲子之间难以弥合的裂缝。

作为旁观者,我们没有资格去指教张炘炀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也很难在张炘炀家庭的矛盾争议中去指明孰是孰非。但这并不妨碍张炘炀的故事留给我们一些教育方面的思考:身为家长,你能否接受孩子不是百里挑一的那个天才?你能否接受孩子过上平凡的一生?假如你的孩子从小就展露出有别于常人的天赋,你是否笃信他就是那百分之一?你是否会为此孤注一掷?你又能否坦然接受“神童”的平凡?

为人父母,谁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接受孩子的平凡,可能同样是一堂必修课。



  作者:孙欣祺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