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寇炮火,这位华师大前身的“灵魂人物”先潸然泪下,又破涕而笑
姜澎 2016-06-02 19:49

▲19259月,光华大学举办首次开学典礼

历时多年,华东师范大学终于搜集齐了学校前身光华大学创校校长张寿镛的各类资料,并且重新整理了张寿镛当时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今天首次将相关史料公布。这些史料还将在校园内展出,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

现在我们常说的“知行合一”、“博雅教育”,都是当时张寿镛提倡的高等教育精神。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的话来说,每所大学都有一个“灵魂人物”,他们在时世艰难之时对教育的执著,值得每一位学子铭记。

张寿镛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藏书家和财政经济家,也是光华大学创办人、首任校长。他1925年在上海创办光华大学,并担任校长长达20年,将光华大学发展成民国时期具有鲜明特色的私立综合性大学。在抗战期间,还参与了抢救沦陷区流失古籍的秘密行动,并汇编出版了《四明丛书》。

▲28岁中举后的张寿镛

据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负责人汤涛介绍,日本入侵后首先是毁损中国文脉和中国教育。当时的商务印书馆和沪上多所大学尽遭毁损,不少藏书也尽数毁坏,沪上高校的不少史料都有很多缺失。此次公布的张寿镛先生的史料,是档案馆历时多年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

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发生后,张寿镛捐助办学经费三千元,积极参与筹建新校——光华大学,同时被推为首任校长。他聘请了当时国内声望很高的两位教育家朱经农和廖世承担任副手,还延聘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学生写文章回忆称:新校舍只有两栋教学楼,两栋宿舍和用作临时教室的二三十间夏不蔽日、冬不庇寒的草棚,并以简陋的饭厅为礼堂。但是学生们在简陋的饭厅里可以听到鲁迅、林语堂的演讲,在草棚里可以听到胡适、钱基博、吕思勉、章乃器等教授的讲学。在休息室里可以看到张歆海和徐志摩在谈诗,李石岑在谈人生哲学。

▲1925年9月,光华大学租借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时的校址。

现在的工读生制度,也是张寿镛当时首次提倡的。为了体恤清寒学生求学困难,张寿镛每学期公开招考家境清贫学生到学校文书组、注册组、课程组、图书馆等部门半工半读。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就曾经被录取在文书组抄写往来中英文书信,据他回忆,在文书室半工半读,“不仅免除学费,每月还有30元津贴”,工作中还“学到许多张校长的办事方法”。

张寿镛还坚持与新生和毕业生面谈。每学期初,张寿镛会召见个别新生,垂询教学意见,指导求学方法,要求德才兼备;期末,则与毕业同学面谈,“先须认清路径,工作不问大小,只要向事业方面做去,切戒但求浮荣”,鼓励同学不负所学,知行合一,努力报效国家。

▲张寿镛延聘一批名师硕儒担任教授

张寿镛担任了20多年校长,深知教诲对于学生成才的重要性,因此极其注重心理建设,先以“知行合一”为校训,强调学习与实践的统一。1931年2月,将校训改为“格致诚正”,一以贯彻做人与为学并重的宗旨。1939年,张寿镛兼任训导长,对学生训励更为周到,亲自批阅学生课业,“嘉善而矜不能”,对学生因材施教,可谓用心良苦。吕思勉评价张寿镛,“今世之长学校者,或徒以其名位,于校事实鲜过问,如先生道德学问文章,真足为世师表,而又能诲人不倦者,盖亦鲜矣”。

1937年11月12日,光华大学的大西路校舍首次遭到日军焚烧,随后又被日军炮火毁损。张寿镛闻讯遥望火焰潸然泪下,又破涕而笑,说:“我校为抗战而牺牲,自当随抗战而复兴也。”抗战中,光华以学术救国为己任,坚持孤岛与大后方同时办学,希望“既有上海光华大学造就东南学子,又有成都光华大学造就西南学子,将来扬子江上下游两部毕业同学合力报效国家社会,东西辉映”。正是在张寿镛爱国情怀的感染下,光华培养了一大批爱国有为的人才。

*本文系文汇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来源:文汇
责任编辑:王秋童
频道邮箱:whapp6@wh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