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名校为啥情愿招收一些分数稍低的公办初中学生? | |
钱钰 | 2016-06-23 08:20 |
6月15日,《文汇教育》分享了一篇文章——《公办名校校长炮轰“初中排行榜”:有本事就排一排学生的睡眠时间!》没想到,收获的反响很不一样——校长们一片叫好,但很多家长却表示不“买账”——
“睡得多,作业少,体育好,最后连大学都考不上有什么用?”这事究竟怎么看?记者又去采访了高中校长——都是名校哦!他们给出忠告:唯榜单择校的背后,实则出现了一批被提前榨干的中考“伪高分”学生,进入高中后,他们出现了后劲不足的尴尬。
家长:排睡眠时间,我们不关心
“排睡眠时间,我们不关心。睡得多,作业少,体育好,最后连大学都考不上有什么用?只要能考出好成绩,就算辛苦点也没关系。”
在一些家长论坛,有种观点认为,孩子需要在有竞争和压力的环境中成长。还有一些家长则表现出无奈,尽管睡眠时间被牺牲,但既然进了”好学校“,也只能接受现实,为以后的升学做铺垫。
不过,家长的观点并非一边倒。“据我了解,民办初中陪跑的孩子确实幸福感较差,学习之路漫长,青春期的孩子思维活跃,若过早透支,他们疲惫进入高中跑道,进入国外大学进行深度研究学习时,部分孩子或许已经失去了前行动力。”
七年级学生家长林跃说,学习的过程很辛苦,每个孩子也都在努力,但不可否认,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可这类榜单的出现,助推了家长的焦虑,再加上追求“名校情结”,最终,家长选择了不适合孩子的学校,身边这样的案例其实有不少。
提前被“催熟”的“伪高分”学生后劲不足
对于一些家长唯“榜单”择校,不少高中校长提出了中肯建议。
“家长有选择学校的自由,我们要尊重他们的选择。只不过,家长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一所示范性高中校长坦言,看似光鲜成绩的背后,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家长选择学校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做基本准备。
“在我看来,除了看投入产出比、睡眠时间、作业量、幸福感等绿色指标外,更重要的还要看孩子进入高中和大学后是否还是那么优秀,拼了命被高中提前录取,但明显后劲不足,就是竭泽而渔了。”上海另一所示范性高中校长表示,家长看似赢了一个“战役”,但付出那么大代价,而且后续未必好。
这位校长跟踪并统计了该校近七八年来预录取学生的高中表现,结果发现,某知名民办初中排名前50位的孩子确实比较有天赋和潜力,但排在该校50名之后的孩子,他是坚决不收的。
“我们发现,后者进入高中后思维品质不够,上课反应偏慢,考试也难以得到优秀水平。”在校长看来,这些属于在民办初中“陪跑”的孩子,已经被提前“榨干”了。
他进一步解释说,中考在一定程度上比拼的是熟练度,包括目前一些高中的自主招生测试,考的也多是奥赛题,通过初中的强化训练都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却掩盖了一些真正有创造力的学生。
说白了,很多示范性高中校长都愿意招收民办初中里真正有天赋的一流学生,除此之外,他们情愿招收一些分数稍低的公办初中的孩子,而不愿意要一些民办初中被提前“催熟”的“伪高分”学生。
尽管后者的自主招生测试或中考成绩好于前者,但在校长看来,这只不过是在不同跑道训练的结果,并不能代表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
在上海中心城区一所高中的校长也有同感,“我们确实发现,一些所谓好初中的二流学生进入高中后,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游水平。给高中带来更大的麻烦是,这些学生在初中时被老师盯惯了,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
这位校长说,初中为了“多收三五斗”拼命刷题,带来了短期成绩的提升,一旦进入高中后,没了老师的步步“紧逼”,成绩就一落千丈。
跟风择校当心埋下心理隐患
跟风榜单择校,还有一个潜在隐患往往容易被家长忽视。
这几年,在上海的一些高中,心理问题学生呈逐年上升趋势,“我们学校患抑郁症的学生比十年前至少增长了5倍,他们时而狂躁,时而极度焦虑,独自流泪,经常失眠,甚至有自杀倾向。”
一位高中校长分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更高,甚至畸形,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将其培养成完人,在孩子身上层层加码,最后演变成一种变本加厉的管教,长期的高压让孩子不堪重负,进入高中突然爆发。
“我在家长会上提出这种观点后,总会遭到家长的极力反对。我会建议家长不要陪跑,而要陪玩。”这位校长说,家长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择校应把握三对关系——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起点和终点的关系,以及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初中阶段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在建平中学校长杨振峰看来,初中阶段只要教会学生学习和规划,发掘自己的兴趣点就够了。某些所谓的“好学校”通过精细化和程式化教学,让学生掌握了照葫芦画瓢的本领,却没有培养学生具备在新情境和新问题前,通过独立思考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到高中后会出现明显的后劲不足。
前不久,曹杨二中校长王洋发了一条微信,提到该校一位毕业生黄宜铖,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其书法作品被挂在了北大图书馆里。
“黄宜铖初中毕业于嘉定区迎园中学,在校长的极力推荐下,我们通过自主招生预录取了他,记得他的初三模拟考成绩距离曹二也有差距,中考发挥并不好,但这个孩子潜力非常大。”王洋说,痴迷于国学的他进入高中后游刃有余,没有补课的痕迹但学习能力非常强,获得多个作文竞赛一等奖,加试物理的他最终考入北京大学的考古学专业。
在王洋看来,这种学生都不是在高压状态和机械刷题中培养出来的,他们所在的初中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活动平台,帮助学生展现自我树立自信,因此孩子们都很阳光,高中也特别欢迎这样的学生。
*本文系文汇教育公号(ID:wenhuieducation)独家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未署名图片来源网络
来源:文汇 |
责任编辑:王秋童 |
频道邮箱:whapp6@wh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