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排名跌落、教育拖垮经济,日本大学校长该不该自杀谢罪
2016-11-02 18:13

▲东京大学

在过去的夏天,焦虑的气氛始终笼罩在日本上空。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发布的亚洲大学排名中,东京大学从第一名的宝座跌落至第七位,整个社会都在问日本的教育怎么了。

东京大学在日本的地位不亚于清北之于中国、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之于美国,持续向政府和社会各界输送国家的顶梁柱。东京大学对日本人来说不止是一所大学,它的排名下滑让许多日本人感到国家的实力滑坡,日本的教育制度未能跟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进展。

东大排名下降的原因的确反映了这一点:资金削减、研究成果和国际视野不足。2013年,日本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仅占GDP的1.6%,而韩国为2.4%,美国则为2.6%。日本高校在全球竞争时代步履维艰,在学生质量、师资力量和工作前景的全面比拼中逐渐衰落。

根据经合组织发布的《2016年教育概览》,日本高校学生的国际化程度停滞不前,2014年只有0.9%的大学生被海外院校录取,而在日本大学生中留学生的比例也只有3%,约为经合组织平均水平的一半。

同时,日本女性教育更加堪忧,高校工程、科学、商业和法律专业的女性比例极低,毕业生就业率和工资的性别差距则非常大。

在不少访谈中,教育工作者和日本大学生都将自己的处境与囚犯类比,用“被困”、“窒息”、“桎梏”、“想逃跑”来形容他们毫无乐趣黯淡无光的大学生活。日本政府特别顾问威廉·赛义德走访了日本各地无数家庭,发现一些父母不愿意生孩子,是因为他们不愿孩子重复他们的老路,接受他们无法认可的教育。

被教育拖垮的经济

但教育又一直被视为重中之重。首先,日本普遍认为,国家的学校对青年人心灵和头脑的成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25-34岁的青年人中有60%上过大学,位列经合组织第二名。教育系统是经济发展的引擎。

其次,日本经济在过去四年“安倍经济学”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下仍然疲软的现实,也使得日本别无选择,必须思考如何提高生产力。在G7国家中,日本的生产力30年来一直垫底,2014年日本单位劳动力产出为每小时41.30美元,仅为法德等国的三分之二,这很大程度上要归罪于日本的教育。

▲安倍晋三就教育基本法修订发表演讲

根据瀚纳仕咨询发布的最新报告,日本是亚太地区技能不匹配最严重的国家,企业希望在日本寻求的人才和日本劳动力市场提供的人才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日本大学亟待提升批判思维、创新和国际视野教育。

但现实中日本大学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完成这些目标。由于大学被视为职业生涯的跳板,大多数日本大学生都无心学习,教授也没有动力教学。一个教授的主要业务被认为是帮助大学生联系工作。而大学第三年正式开始的漫长求职路仍然被视为炼狱。

▲日本大学图书馆

从美国索菲亚大学留学归国的手岛申吾说,“求职有很多不成文的潜规则,比如必须穿着一丝不苟的黑色西服”。手岛申吾掌握三种语言,刚刚在一家旅游公司获得职位。他说,“在开始找工作之前,我非常外向开朗,但求职让我变得低落、紧张,总觉得压力很大。我刚留学回国的时候觉得未来充满希望,自己能胜任所有的工作。现在我找到了工作,但觉得可能要工作很多年才能做点什么。我感觉自己被困住了。”

手岛申吾提到,日本职员必须忍受沉闷的公司研讨会文化,每天开不完的研讨会让他感到紧张和愤怒。据调查,日本有五分之一的人曾因研讨会而考虑自杀。

日本政府特别顾问赛义德引用《庄子》的话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日本教育培养出的狭隘的人,最终也会扼杀经济的活力。

▲求职的日本大学生

二十载失败改革路

日本教育承担的重责和它不堪重负的垮塌迹象,让前大阪大学教授凯文·拉斐尔激动地在《日本时报》发表的文章中建议日本大学校长集体自杀,为大学排名大幅下降谢罪,在社交网络中引起很大轰动。

但问题不是大学校长集体自杀就能够解决的。日本的教育制度有复杂的结构问题,它在工业化早期为促进政治稳定、产业发展和社会秩序而建立,因此虽然日本学生在自然科学排名中名列前茅,人文社科就差强人意。然而,这些学科如今对创意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日本政府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前教育部长铃木侃说:“日本人善于解决被提出的问题,他们勤奋而被动。但是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日本人擅长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工作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创造、创造,只有不断地创造,而非重复的工作”。

▲日本大学生求职动员大会

但是日本教育实际的改革并没有遵循这一路线,去年日本政府要求60所国立大学将资源更多集中到“社会需求”的领域,人文社科反而更加不受重视。同时,由于学生人数的下降和大学资源的充足(日本有约200所大学),一些大学被迫降低了标准。

日本开放大学高等教育专家青木美美子说,“我们的教育无法正常发挥作用。20年失败的改革说明教育部知道有些事做错了,但他们不顾大局,只拆东墙补西墙”。她认为,日本的教育制度至今只成功做到了一点:高效地将日本人塑造成盲目忠于自己公司的机器人。(本文原载于《外交事务》杂志,作者德文·斯图尔特为卡内基国际事务伦理委员会高级研究员,吴钰编译。)

*本文系文汇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来源:文汇编译
责任编辑:吴钰
频道邮箱:whapp6@wh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