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不怕!只有3.1%和0.4%的男女终生未婚,你终将找到另一半
沈湫莎 2017-02-13 22:13

【导读】晒鲜花、晒礼物、晒出游……每到情人节,朋友圈里满屏的“秀恩爱”,难免戳中单身男女们内心的焦虑与忧伤。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15岁以上的未婚人群有2亿人,到2020年,中国“剩男”人口可达2400万。

对于这一“骇人”的数据,上海纽约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李萱13日作了一番理性分析。她表示,时下的“单身潮”看似来势汹汹,可事实上,只有约3.1%的男性终生未婚,女性的这一比例则更少,只有0.4%。

所以“单身族”们别担心,跨越万水千山,你总会找到合适的另一半。

中国单身比例远低于英日

中国单身人口约2亿?确实,不过这统计的是15岁以上的未婚人口。如果考虑男性的法定结婚年龄是22岁,女性的法定结婚年龄是20岁的话,那么适龄未婚男性大约是6000万,女性则大约为5400万。事实上,15岁以前,98.7%的男女都未婚,而到了29岁,全社会70%以上的人都结婚了。

“25-29岁是最黄金的‘脱单’时期,40岁以后,无论男女,未婚的都寥寥无几了。”李萱说。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25-29岁间尚有36.3%的未婚男性和21.6%未婚女性,但在45-49岁的区间内,只有3.1%的未婚男性和0.4%的未婚女性。这一比例和65岁以上仍旧未婚的男女比例相同,因此如果45岁仍然未婚,那几乎等同于终生未婚了。

与中国相比,不少国家的单身趋势更加明显。2014年,英国有50%的单身男性和52.4%的单身女性,其中37.3%的男性和30.7%的女性从未结婚。日本自1980年以后划出了一根60度上扬的单身曲线,25-29岁的适婚男性中,未婚比例高达71.8%,同年龄段女性未婚比例达60.3%,有20.1%的男性和10.6%女性在50岁时仍然未婚。

心怀憧憬选择单身

在人们印象中,单身阵营里占大头的主要是两类人:A女和D男。就是把男女按照条件分成A、B、C、D四等,让他们自由组合,结果剩下的就是A女和D男。

李萱表示,这一颇为流行的假说不能描绘单身的真相。“单身的原因正在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没有哪个公式能够概括这群人,也不能一听对方单身,就给他们贴上各种标签。”

在李萱的朋友圈中,单身者的情况各有千秋:有的男生是因为经济压力大,无力支付恋爱结婚费用而选择单身;有的男生是因为刚辞职创业而无法谈恋爱;有的女生是无法从上一段感情中走出来而暂时单身;有人则是有了稳定伴侣,但双方认为无需结婚而“伪单身”……事实上,除了最后一种,其他几个人都对爱情怀有憧憬,并希望早日摆脱单身。

在中国,什么样的人容易被“剩下”呢?李萱做了一番统计发现,与农村人口相比,城市人口单身比例更高、结婚更晚。教育水平与婚姻状况密切相关,小学以下学历的未婚男性比例比女性高约8%,研究生或以上学历的未婚女性比例比男性高10%。

可以不结婚,但要与人建立亲密联系

婚姻对于身心健康、经济收入、主观幸福感方面都有一定促进作用,李萱把这个称为“婚姻红利”。

美国杜克大学临床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调查了在1992—2010年间得过中风的2000名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发现拥有稳定婚姻生活的老年人在中风后存活概率最高,单身老年人最低。英国伯明翰大学在《国际心脏病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表明,稳定的婚姻能够提高人们在遭遇心脏病时的生存率。

李萱表示,人是社交动物,与他人建立亲密链接是人的本能,而婚姻就是一种亲密关系。因此,这份红利究竟是婚姻带来的,还是亲密关系带来的,仍有待研究。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不结婚,也需要和人保持良好关系,这会使你更长寿,更容易找到另一半。

事实上,在英国看似庞大的单身人群中,有不少是事实上的伴侣关系;而在日本,有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是几个单身女性在同一屋檐下共同生活。李萱认为,这就是另一种亲密关系。这种构建亲密关系的能力,可以让孩子在与父母、同学的交流中培养。

*本文系文汇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来源:文汇
责任编辑:邵大卫
频道邮箱:whapp6@wh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