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点赞中考作文题:埋下一颗让学生热爱生活的“种子”
张鹏 朱颖婕 2017-06-17 14:25

今天,2017年上海中考开考。第一门语文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权威发布作文题目:“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对此,沪上各高中语文教师纷纷点赞。他们认为,今年中考作文题目延续了一直以来的风格——审题难度低,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此题既能体现学生思维能力,还能展现情感体验,是“情理兼备”的好题目。这种作文命题的倾向,也有助于初高中写作教学和学生思维培养的衔接。

有物可写,折射学生“积累”

在上海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樊新强看来,今年作文题最大的亮点便是“有物可写”。“埋下一颗种子”,虽然有一点比喻的意味,但仍是生活中常见的喻体,学生并不陌生。每一个初中生或多或少有这方面的经验,对于热爱生活的初中生来说,这个题目能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或周边生活的写作素材。

“中考作文题好!”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纪铨表示,考生可写培养兴趣爱好、良好习惯和传统美德等,也可写理想和志向;可以写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实践,也可从一件“偶发事件”写起,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与“播种”、“成长”和憧憬“收获”有关。

复旦附中语文高级教师王希明也表示,一个好的作文题应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累”,这种积累包含知识积累,思想积累和情感积累。情感积累向来是中考考察的重点,情感题目与学生个人经历结合,是孩子成长的体现。上海市中考考过作文题目中,情感类并不少见,如2012年作文题目“心里美滋滋的”(愉悦感)、2014年作文题目“这里也有乐趣”(趣味感)等。

而思想的积累在作文中通过观点的形式呈现出来,其深度和逻辑性依赖于思维的品质。就最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目来看,有哲理化的倾向。比如,2015年上海中考作文提及“努力尝试”是一种人生态度,2016年上海中考作文提及的“没想到”和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彰显哲理。

情理兼备,有助于初高中衔接

在大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宋士广看来,这个题目暗含着“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埋下种子”意味着期盼着将来的萌芽、成长、开花、结果。这个题目其实也在有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未来。初中生进行这种思考非常有必要。“当然,我也希望这种思考不只是体现在一篇作文中,而是贯穿在他们的整个高中生活,甚至是青年时期。”他说。

题目具有思维张力,考验学生的哲学思想积累,是近年来中考作文显现出的内涵。樊新强提到,今年的作文题目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需要学生能“明辨”而“慎思”。他说,高中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从初高中衔接这个角度而言,这个作文题折射出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向,有利于孩子们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些都会为高中语文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不少接受采访的高中语文教师都认为,作文题的哲理倾向,有助于初高中衔接。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从高考作文题目中也能窥见一斑。如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其实隐含了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预测”是什么?预测是否有必要?接受预测与不接受预测的态度区别何在?各自的合理性又是什么?最终的选择应该是什么?

王纪铨也强调,初中和高中作文教学应当“牵手”,注重“衔接”,取“他人”之长为“我”所用,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身。

但是,也有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中考作文应引导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多给感性的体验留一些空间。今年的作文题“一颗种子”的特点就是能够长成美丽的花、参天的树。这个题目连通了过去、现在与未来,既呈现了生活的经验,又蕴含着对于成长这一人生哲理的体悟,可以说是情理兼备的好题目。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文汇
责任编辑:孙静竞
频道邮箱:whapp6@wh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