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骥之托,撑起中国物理一片天
郭超豪 2017-07-27 16:38

1917年7月27日,一个男孩呱呱落地,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百年后,他的铜像矗立在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门前,时刻注视着这个他一手创立的学科和研究所。

今天是世界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的创始人、中国工程热物理学科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奠基人吴仲华先生诞辰100周年。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题为“致远者骥,社稷之器”的讲话中,用“船骥之托”比喻吴仲华先生托起国家民族大业的贤能,高度评价他的科学贡献和崇高人格。强调要学习吴仲华先生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为人师表的大家风范和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绕过大半个地球回归祖国

吴仲华先生祖籍江苏苏州,生于上海,成长在一个普通的小康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养成了努力学习、做事认真、勤俭节约的习惯和刚正不阿的性格。

求学时期,正值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我国,祖国的落后和民族危亡的威胁深深地刻在他脑海中,使他选择了“工业救国”的道路。1935年他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校先后迁至湖南长沙和云南昆明,最终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吴仲华和当时很多爱国青年一样,怀着满腔热血,毅然投笔从戎。

1943年底,吴仲华通过清华大学公费留学考试,与夫人李敏华一起乘船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1947年吴仲华以优异成绩获科学博士学位,李敏华也于1948年成为麻省理工航空系第一位女性工程博士。毕业后,夫妇二人先后应聘到美国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为美国宇航局NASA的前身)刘易斯喷气推进中心任研究科学家。1950 年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径向平衡条件对轴流式压气机和透平设计的应用》,之后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于当年创立了国际公认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通用理论。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关系急剧恶化。在强烈爱国之心的驱使下,吴仲华毅然决定回国。1954年8月1日,趁星期日纽约机场移民局办事处照例关门之机,全家离开美国,以赴欧洲旅游为名,取道英国、瑞士、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前苏联,绕过大半个地球回到祖国。

创建中国的工程热物理专业

回到北京后,受清华大学副校长刘仙洲教授的邀请,吴仲华到清华大学动力系任教授、副主任。1956年,他在清华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燃气轮机专业,并任教研室主任。同年又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创建了中科院动力研究室,任研究员、主任,加强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动力研究室研究方向是燃气轮机(包括航空发动机)、冲压发动机(应用于导弹等)、内燃机。

1957年吴仲华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他积极参加全国科学发展规划制定,倡议建立动力工程的基础学科——工程热物理学科。同年,新中国第一次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他以“燃气轮机的研究”荣获二等奖。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他兼任物理热工系主任,并创建了工程热物理专业。

1980年,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正式恢复建制,吴仲华任第一任所长。同年,他应邀在为中央书记处的讲课中,提出总能系统、合理梯级利用能源、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等,事后证明,这些建议对能源合理利用具有指导性意义。

1976年,吴仲华应邀参加了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吸气发动机学会会议,在会上发表了应用任意非正交曲线座标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获得极大赞誉。

1979年,吴仲华率领由中科院、航空部、八机部等人员组成的代表团访问美国,重新打开了国际学术交流之门。此次美国之行,他率团参加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燃气轮机大会,访问美国宇航局以及空军、海军等研究所。对于这次访问,美国空军专门派了一个5人小组,美国GE公司专门派了两架6座总裁专机接送,连正在研究的最新型发动机也邀请他参观。

1985 年在北京香山饭店,吴仲华主持召开了第7届国际吸气发动机会议,与会专家400余人,其中国外专家约200人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国际学术盛会,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国际学术威望。

1992年9月19日傍晚,吴仲华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76岁。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发讣告,称他为“叶轮机械先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文汇
责任编辑:孙静竞
频道邮箱:whapp6@wh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