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极地技术瓶颈,“雪龙号”“保暖神器”已实现批量投产
樊丽萍 吉娜 2017-11-06 16:35

中国“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将于11月8日启航,开启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在冰天雪地穿行,“雪龙号”需要有自己的“保暖神器”,那就是极地特种低温钢。记者从上海海事大学获悉,该校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海洋极端环境钢铁材料制备与蚀损控制”联合实验室取得新的阶段性成果:通过校企科研平台研发的极地特种低温钢目前已批量投产,并且已用于我国“雪龙”号科考船的内部改造。此举不仅有效填补了国内海洋极端环境材料校企联合研究平台的空白,更打破了长年制约中国深远海、极地技术与能源发展的瓶颈。

包括科考船在内,要让更多的航行船舶在极地冰海区域极寒超低温、深海热液区、南海高湿热等极端海洋环境下作业,船舶及海工用钢材料的研发和制备至关重要。积极参与国家极地战略,从2012年开始,上海海事大学与宝钢集团聚焦极端海洋环境材料研究领域,通过校企联合攻关的方式,共同开启中国极寒海洋环境高级别船舶用钢规模化生产技术的系统研究和开发。今年3月,宝钢集团与上海海事大学共建国内首个海洋极端钢铁材料联合实验室。“此前,因为材料制备科学和工艺研究滞后、材料依赖进口,导致中国海洋极端环境装备研发空白、依赖进口,成为制约中国深远海、极地技术与能源发展的瓶颈。”据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尹衍升介绍,该实验室将结合国际前沿发展趋势,重点研究极寒、极深、极湿热、极远四种海洋极端钢铁材料。目前,低温钢已经批量投入生产。

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介绍,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其在航运、港口、物流、海洋等学科和专业领域的雄厚基础和办学优势,通过人才培育、科研智库、社会服务等途径,积极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

极地为冰雪所覆盖,考虑到极地航行将对海员提出更高要求,这两年,上海海事大学为极地科考工作输送了大批教师海员,为中国极地科考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早在2007年,上海海事大学第一次向“雪龙”号科考船派遣优秀航海教师,担任科考船员;次年7月,学校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目前,该校已有17人次的教师登上“雪龙”号,担任船长、轮机长、驾驶员和轮机员等职务,圆满完成“雪龙”号5次南极科考、4次北极科考的配员任务。由此,上海海事大学成为国内参与极地航行人数最多、实践经验最丰富的航海院校。

随着极地水域冰融化的逐年加剧,船舶航行安全和极地区域自然环境保护一直是国际海事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从2014年起,国际海事组织多次召开会议,通过了具有强制性的《极地水域船舶作业国际规则》(简称“极地规则”)及其相关国际公约修正案,并于2017年1月1日正式生效。极地规则的内容几乎涉及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所有方面,包括船舶设计和建造、消防救生、航行安全、配员、船员培训和环境保护等。“极地规则生效后,学校已为极地航行海员的强制培训做好准备工作,成为中国首家极地航行培训机构。今后,我们可以培养更多的极地航行人才,为国家极地战略和航运强国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副院长陈宇里表示。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文汇
责任编辑:邵大卫
频道邮箱:whapp6@whb.cn
0
还可以输入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