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全球趋势正改变人类生活,新一代海归比拼,拼的将是“跨文化能力”
樊丽萍 2017-12-08 17:01

中国正在迎来史上最大的海归潮。而对新一代海归来说,除了在专业领域取得造诣,要想成为业界精英和领军人才,在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中,跨文化能力将必不可少。因为,一些正在发生的全球趋势,将改变人类的生活并影响着青年一代的职业发展。

今天(8日),在出席于同济大学举行的“当代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教学研讨会”上,华裔学者、中国全球化协会创始主席张伯庚指出,五大可以预见的、将改变未来社会的全球趋势分别是:人口迁移变化、全球经济重心转移、城市化进程加速、气候变化和资源问题以及来自科技领域的变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球经济重心从传统的西方转移到东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引领者后,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现在所有企业在渴求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时,都希望精英们要具有跨文化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根据教育部今年3月发布的最新统计,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而与此同时,中国正在迎来史上最大“海归潮”。2016年留学回国人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幅为58.48%。也就是说,回国与出国人数“逆差”逐渐缩小,逾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回国发展。另据介绍,在美国的国际留学生群体中,中国留学生已占将近三分之一的比例。

“中国学生选择到海外留学的比例,相较于美国要高出不少。现在要关注的是,这批留学生能发挥多大的影响力?显然,这和他们到海外学习后是否能融入当地文化,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张伯庚说。

另一方面,中国对海外留学生的吸引力也在增加。教育部统计显示,2016年,来自205个国家的逾44万各类外国留学生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安然教授提到的一个现象很耐人寻味:到目前为止,在留学生教育方面,很多高校的工作重点往往是关注海外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后,对这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否适应,但是很少会去关注中国学生这一主流群体自身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安然借用一个比较专业的学术术语来表达,这当中其实有一个“濡化”的过程,也就是双方在持续接触过程中产生的变化。在华南理工,安然主讲一门《跨文化传播》课程。课上,除了使用全英文授课的方式和指定教材外,她还在课堂上引入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包括电影片段、视频、相关研究论文,还让留学生讲述自己的跨文化经历等等……在这个以大量互动为主要授课方式的课堂里,“濡化”发生了:一些英语表达能力相对薄弱的中国学生,感到自己需要去适应不同于平时的全新课堂;在和一些国外学生就某一问题开展讨论时,不少中国学生意识到,很多时候,不同的立场形成不同的见解,要学着以跨文化的视角去看待和自己持不同立场、看法的外国留学生的意见,并通过沟通达成共识。而一些留学生也坦言,在这样的课堂里,自己就像一条“离开了水的鱼”,毕竟,当大家处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和文化圈中,谁都不会有不适应的体验,而在多元文化中,适应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与会学者指出,随着中国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当代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也在与日俱增。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更好地展示中国形象,传播更多中国“好声音”,国际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需要大幅度提升,而这也是摆在当前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具有挑战性的重大课题。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均樊丽萍摄

来源:文汇
责任编辑:李思文
频道邮箱:whapp6@whb.cn
0
还可以输入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