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产”国家科技奖比重首超20%,现“科创上海”的品牌效应和战略优势
许琦敏 2018-01-08 10:10

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今天(8日)在京召开。“科创上海”的品牌效应和战略优势在”一减一增“中格外抢眼: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的授奖数量较上年度减少7项,上海的获奖数量则逆势上扬,增加了6项,共获得58个奖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20.7%。这是自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上海获奖比重连续16年保持在两位数,并首次突破20%。

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要求以来,上海在国家科技奖的比重上已三次刷新纪录(前两次分别是2014年的16.5%和2016年的18.1%),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成效初现。

服务国家战略,1/5的国家科技奖由上海创造

从今天揭晓的国家科技奖榜单来看,此次上海获国家自然科学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9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人,分别占全国同类别奖项的17.1%、16.7%、22.9%和28.6%。

粗略统计,每6个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中,就有1个来自上海;每5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就有1个由上海摘得;三成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由上海贡献。

在高等级奖项中,上海的表现可圈可点:2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上海参与了1项;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中,上海参与了2项;2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上海牵头完成了1项,参与完成了2项。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肩负的国家战略和使命。面向重大国计民生需求,上海科研人员牢记使命,勇攀高峰。

为了探索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此次,由上海科学家参与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将我国水稻研究带到了引领世界的科技前沿,从此水稻育种专家可以更方便地培育高产而优质的水稻品种。

煤炭,是我国储量较大的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资源,对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上海的洁净煤化工技术曾多次摘得国家科技奖。此次,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领衔完成的“高效甲醇制烯烃全流程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重大创新将煤所转化成的甲醇等初级产物进一步变成基础化工产品。

化工、材料、工程、能源、通讯、土木工程……这些获奖项目涵盖的领域之广、学科门类之齐全,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上海在科创中心建设中全面发力,创新活力竞相涌流的蓬勃生机。

敢啃硬骨头,基础研究积蓄创新耐力

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是上海构筑创新品牌的独特优势。本次斩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的“沪产”项目背后,是更为长期、深厚的基础研究积淀。

上海市科技奖励中心主任刘海峰介绍,国家技术发明奖的申报门槛非常高,不仅要在产业化上有抢眼表现,更严苛的标准是国外没有相同的核心专利。换言之,即使在国际科技舞台上竞争,它们也是拿得出手的核心技术。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钕玻璃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钕玻璃,从1964年开始起步,经历了四代技术更迭,走出了两位院士,更经历了十几年艰苦的技术攻关,才有了今天独步世界的大尺寸、大批量、高稳定的成套技术,上海光机所也由此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这一成套熔炼技术的机构。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大型高稳定轻量化碳化硅整体结构成套制备技术及空间遥感应用”成果填补了国内陶瓷基复合材料在空间遥感系统中应用的空白,解决了我国高分辨率空间遥感相机对大型、高稳定支撑结构的迫切需求,为我国卫星实现亚米级分辨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项目的背后也有研究所几十年的深厚积累。

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中科院院士王建宇说,无论是抢占国际科技的战略制高点,还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品质生活的美好向往,都给科学家提出了相当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很多都必须从基础研究入手,从源头创新,不贪短平快,敢啃“硬骨头”,唯此,才能找到最适合中国的解决之道。他表示,近几年,中科院上海分院积极调整科研战略布局,在“墨子号”“天宫”“悟空”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发挥自身所长,积蓄创新耐力,这些成绩也将反映在未来几年的国家科技奖的评选中。

>>>链接:上海市获奖项目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文汇
责任编辑:教卫部编辑01
频道邮箱:whapp6@whb.cn
0
还可以输入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