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与他的作家“朋友圈” | |
2016-10-18 10:21 |
路遥、贾大山、梁晓声、贾平凹、谷溪……热爱文学的习近平与许多作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曾和路遥住过一个窑洞,一起谈文学,谈理想;他曾为好朋友贾大山撰写了饱含深情的纪念文章《忆大山》。
贾平凹曾由衷地说:“习总书记其实对文学界是一直熟悉和关心的。”
习近平与路遥、谷溪
2015年时,诗人谷溪已是一位74岁的老人。但当他回忆起与习近平、路遥一同度过的青春岁月,仍然难以掩饰自己的激动之情。
习总书记曾说过:“我跟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曾深入交流过。路遥和谷溪他们创办《山花》的时候,还是写诗的,不写小说。”
谷溪说,习总书记所说的《山花》是他在1972年9月创办的延川县文艺小报,由他担任主编,路遥常在《山花》上发表诗作。路遥写诗不写小说的时候,就是指那个年月。
谷溪清楚地记得,1975年7月,他给时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在延安报刊上写过长篇通讯《取火记》。进村采访时,因路陡不平,他乘坐的吉普车因打滑无法上坡,是习近平和几个后生一起用力,才将车推进了知青们居住的大院里。
当年,北京知青习近平来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路遥则是当地的回乡知青,很喜欢结交见多识广的北京知青,他俩成了朋友。习近平所在的梁家河离延川县城约有25公里山路,因交通不便,只能靠步行。习近平来县城开会或办事,晚了回不了梁家河,他就会找路遥长谈。
谷溪说,习总书记当年爱文学、爱读书,他和路遥谈文学、谈民生、谈理想、谈国家……话题非常广泛,充满家国情怀。
路遥曾深情地说:“在生活中还是平凡的人、普通的人最多,我写《平凡的世界》最基本的想法,就是写普通人……我是带着深挚感情来写中国农民的,我觉得对他们先要有深切的体验,才能理解他们,写好他们。”
正是因为扎根于人民,才使路遥的作品直到今天仍然拥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正是因为对人民的一片深情,使得习近平与路遥有说不完的话,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习近平与贾大山
习近平与作家贾大山的友情,同样朴素而动人。1998年,贾大山去世一周年时,习近平发表文章《忆大山》,历数了二人多年的情谊和对老友的怀念。习近平在文中饱含深情地写道,“大山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好兄长。我多么想亲自去为他送行,再看他最后一眼哪!”
然而,当年习近平与贾大山初次见面时,气氛却并不算融洽。彼时,贾大山正在办公室里与几个文友讨论作品。他当过老师、编剧、导演和演员,博闻强记,口才极佳。那是一个文学的年代,到处是文学青年,到处是文学论坛。他的屋内,更是常常访客盈门。
习近平穿着一件褪色的绿军装,像一名普通的退伍兵,又像一个青涩的文学青年。或许正是因此,当习近平进来的时候,谈兴正浓的贾大山没有注意到他,继续着自己的演说。等了一会儿,趁喝水的间歇,旁人上前介绍。贾大山才明白,面前这位高高大大、清清瘦瘦的青年,就是新来的县委副书记。
接下来的场景曾让习近平印象深刻,贾大山扭头一转就说:“来了个嘴上没毛的管我们!”
但是,习近平并没有介意,依然笑容满面。
作家贾大山总是关注现实,解剖现实。他得奖的《取经》《花市》等作品,就是以政治视角描写基层干部和普通农民。对这座县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他有着深深的热爱和关注。习近平与贾大山很快就谈到了一起,房间内的气氛逐渐活跃了起来。
习近平在《忆大山》一文中记录了当时的情景:“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我们却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题,表不尽的情谊。临别时……我劝他留步,他像没听见似的。就这样边走边说,竟一直把我送到机关门口。”
以后的日子里,每隔一段时间两人就要约见一次。有时是在习近平办公室,多数是在贾大山家里。
1995年底,贾大山不幸患染绝症,习近平十分挂念。1997年2月9日,正是大年初三,他专程赶到正定。在那个他们无数次晤谈的小屋里,两人又见面了。
眼前的大山,枯槁羸弱,目光暗淡,再也没有了当年的红光满面和言辞铿锵。
习近平强作笑颜,提议合影。贾大山说,我这么难看,就不要照像了吧。话虽这样说,他还是努力地坐起来,倚靠在被垛上,挺直了身子。
11天后,贾大山走了。
这是大山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张留影,陪同他的,是他的朋友、他的好朋友。
习近平与梁晓声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过的作家朋友,还有梁晓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与梁晓声握手时说,“我和你们那些知青是不一样的,我这个人是压力越大,要求自己越强。”总书记说完这句话之后,站在旁边的王安忆说:“晓声也是那样的人。”总书记笑了。
梁晓声对习近平说:“我认为您是有两个故乡的人,书籍是您的第二故乡。”然后,总书记提出了他的看法:“希望文艺家要使我们更多的青年也都有精神上的故乡。”
梁晓声开了知青文学创作的先河,出版的一系列文学作品深刻地展示了知青群体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梦想,真诚地礼赞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正因为他的作品关心普通青年的生活,才会受到总书记的关注。
座谈会后,梁晓声也在琢磨,“习总书记说我和你们不一样,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这一代人中,有的返城后还走不出阴影,这样的人有很多。总书记不是这样的,他强调人应该从各种磨难中走出来,精神上强大起来,变得更坚强。”
习近平与贾平凹
也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曾与贾平凹有过一段亲切的交谈。总书记问贾平凹:“有没有新作?”贾平凹说,“我刚出版了一本叫《老生》的长篇小说。”习近平说:“好啊。你以前的书我都看过。”
从《浮躁》到《废都》,再到《秦腔》《古炉》,贾平凹笔下的文字精准而深刻地描绘着一幅幅中国当代百态的画卷,书中的细节、人物、情感、时代感真实而震撼,更像是一部了解中国乡村人情世故、百姓生存现状的“百科全书”。 难怪习近平总书记爱读贾平凹的作品。只要是扎根人民、关心百姓的文学作品和作家,总是会受到总书记的重视和关注。
习近平与柳青
哪怕未能当面交流,习近平也与一些优秀作家神交已久,比如人民作家柳青。
习近平对柳青“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的文学道路,对其代表作《创业史》,都给予过充分肯定。他说:“1982年,我到河北正定县去工作前夕,一些熟人来为我送行,其中就有八一厂的作家、编剧王愿坚。他对我说,你到农村去,要像柳青那样,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柳青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当年,柳青深入长安县农村皇甫村蛤蟆滩,与农民群众朝夕相处,同甘共苦,写出了《创业史》这部鸿篇巨制,塑造了青年农民梁生宝、徐改霞、老一代农民梁三老汉等至今仍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农民形象。而柳青也正是路遥在写作道路上的导师。
在习近平与作家艺术家朋友们交往的点点滴滴中,无不透露着他对文艺创作和文艺作品价值的深刻理解: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诚心诚意同文艺工作者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倾听他们心声和心愿。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文汇综合 |
责任编辑:李勤余 |
频道邮箱:whapp2@wh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