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岁
2017-01-14 12:29

据主持人曹可凡透露: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周有光于2017年1月14日去世,享年112岁。

周老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1928年至1949年任教光华大学、江苏将于学院和浙江教育学院;任职新华银行,由银行派驻美国纽约。1949年回国,担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

周有光近50岁时转行,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1955年,周有光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院和委员。

周有光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他是《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三位中文编委之一,被沈从文称为“周百科”;他和夫人张允和的爱情和婚姻跨越70载,举“杯”齐眉,互敬互学;他在104岁时用电脑打字机完成了自己的杂文集《朝闻道集》,阐述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出版《汉字改革概论》《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等语文专著20余种。

▲1982年冬,张允和、周有光、沈从文、张兆和(从左至右)合影

2008年,周有光先生在接受采访时,重申了汉语拼音的重要性。

“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必须让汉字走向世界,汉字走向世界需要拼音来帮助。”

中国人需要一个汉语拼音方案,这个事情在清朝末年就提出来了,到1918年制定了一个方案,叫做注音字母,这个方案台湾现在还在用,大陆没有用了,不过在大陆的字典上还都有。后来经过好多次的转折,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1958年又制定第二个重要方案,就叫汉语拼音方案。

这个方案不是用汉字做工具的,而是采取国际通用的字母。制定了这个方案以后,推行情况是非常顺利。这个拼音字母不是代替汉字的,是来帮助汉字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拼音字母让国内广大的群众,特别是文盲群众能够从文盲的状态走进中国的文化,所以,有人说拼音字母在中国国内是一把文化的钥匙,有了这个钥匙就可以开这个文化宝库之门。

在国际上,它是一个桥梁,使中国文化走到外国,使外国文化也走到中国,没有桥梁单是用汉字就不方便。不是用字母来代替汉字的,而是用字母来帮助汉字,今天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必须让汉字走向世界,汉字走向世界需要拼音来帮助。所以,有人说拼音是小儿科,可以做一个比喻,我们开汽车有一个很复杂的机构,可能还有一件小事情,就是润滑油,任何机器要开动就需要润滑油,我说这个拼音就是一个润滑油,使机器开起来方便。

夫妻情深,与夫人张允和“举杯齐眉”

周有光和夫人张允和在近70年的婚姻中相濡以沫。有传言他们结婚后从来没有吵过架。周有光曾在受访时坦言,其实也吵架,只是不会高声谩骂,一般是三两句话就吵完了。而且吵架通常不是为了两个人的问题,而是因为其他人的事。周有光说古代讲举案齐眉,而他与夫人两个上午喝茶、下午喝咖啡,都要碰碰杯子,叫“举杯齐眉”。他说:“这个小动作好像是玩儿,其实有道理,就是说夫妇不仅要有爱,还要有敬。要敬重对方,双方才会和谐愉快。现在为什么那么多人离婚啊,一些人结了婚就不尊重对方了,那么你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你,就吵架离婚。家庭不愉快其实是很痛苦的。你下班回来,家庭愉快,就会得到很大安慰。”

著名作家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说的是张允和家的四姐妹,她们的祖父是和李鸿章齐名的晚清名臣张树生。大姐张元和嫁给了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张允和嫁给了文字学家周有光,三姐张兆和嫁给了著名作家沈从文,四妹张充和嫁给了汉学家傅汉思。周有光给张允和的第一封情书说:“我很穷,怕不能给你幸福。”然而,他们白头到老。

在《逝年如水》中,周有光也披露了他们的相识过程。“我的妹妹经常同一位女朋友张小姐来我家,这位张小姐家里是很有钱的。”周有光妹妹当时读书的女中是私人办的,所有的房子、设备都是张允和的父亲提供的。“我们家在当时已经变成一个穷人家了,可是这位张小姐交朋友完全不按贫富来考虑,她到我家来,有的时候我在家就碰上了,碰上了呢就随便讲点话。”

他们结婚也是无比简单。张允和的堂哥结婚非常豪华,花了5000块银元。可周有光和张允和结婚时,身上穿的西服才二十几块钱,张允和觉得结婚礼服就穿一次,没必要买,直接租了一套。“反正我们是尽量省钱,把钱省下来去读书。我的想法和张允和一样,我们的婚礼是最平凡的,就是寒酸一点也无所谓,可是生活要安定,我们坚持这样一个原则,把钱用在更重要的促使人向上的地方。”周有光回忆说。

>>> 向周有光先生致敬

历史学者杨天石认为,周老人格的珍贵之处在于敢讲真话,而知识分子讲真话、敢讲话利于社会进步。

学者何方曾用三点总结周有光先生的成就,“独立思考、宁静致远和‘从世界看国家’的眼光。”

作家刘再复认为,最令他惊奇的不是周老的高龄,“而是他在一百岁之后却拥有两样最难得的生命奇景:一是质朴的内心;二是清醒的头脑。”

诗人邵燕祥说,“我觉得我们不用去过多地争论周有光是语言学家、经济学家……他是当代难得的智者、仁者和勇者。他以很平和的心态和语态,表达他自己对这个世界上下五千年和纵横千万里的认识,应该说是很尖锐,很勇敢的。”

评论家解玺璋曾表示,周老对国家命运强烈的关注,是年轻一代的读书人应该学习的地方。“现在很多年纪在四五十岁的知识分子,反而没有这种对世事的关注,他们沉浸在一种很小的东西里,谈养生、品茶、书法,看起来很高雅,但我觉得这是玩物丧志。”

▲1947年,周有光在纽约住处

2013年2月8日,《文汇读书周报》曾刊登文章,记叙了周有光先生在108岁时对教育和文字改革等问题的看法。谨以此文纪念周有光先生。

秦颖摄影手记:周有光

跟周有光先生的儿子周晓平先生联系上后,他让我先拟一个访问提纲,再定时间。以采访者的身份登门拜访,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

摄影是我的另一个目的。通常,我都是随机拍摄,没有什么预设方案。这机会来之不易,所以郑重其事,也拟了一个提纲。1. 周老有一个绰号:周百科。记得看他和张允和先生的一些居家生活照,背景中可见书柜里摆有全套的英文版百科全书,将之充满背景,拍一张侧身坐照。2. 周老喜欢喝红茶,每天上下午定时,与太太举杯齐眉,是游戏,也是互重互爱的表达。拟拍一张背景纯粹的照片,周老双手捧着杯子停在齐腰处,低头看着杯子里的茶,若有所思。3. 大雁粪雨的故事,反映了周老性格的多面,行事谨慎,未雨绸缪,通达乐观,笑看生活。用草帽作道具,让他“表现”或“成为”某种样子等等。

▲周有光先生戴上了草帽

借一年一度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到了北京。抵京后,却一直是忙着观展、听会、业务拜访。1月12日晚终于得空,给周老发了贺寿邮件。马上收到晓平先生的回邮:“明天(13日)下午三点后可以来我家……不知你有空否?”一定是冥冥中的神佑,第二天的上午、中餐、晚餐都已安排,下午的空档难道是专为拜访周老而留下的,这可是周老108岁的生日!一定是!

三点,经历了一番波折,我赶到了后拐棒胡同周老的寓所。周老刚刚起床,大概是他的曾孙女接待了我,让我稍等,一边忙着在iPad上收邮件,内容是前一天《新京报》举办周老108岁寿诞活动的系列文字。很快周老准备好了,我走进了那间“熟悉”的房间,周老坐在他的宝座上,我快步上前,伸出双手,感受了周老那不大、温热、绵软却不乏力量的双手的一握。周老示意我在桌子对面坐下。

资中筠先生在某次电视台的节目中说的一句话流传很广,说现在的重点大学是“招天下英才而毁灭之”,想听听他的意见。我注意到,周老拿到提纲,看了第一个问题后,随手就在“毁灭之”三个字下面划了杠。听了我的问题,他笑了起来:“资中筠教授的话当然是开玩笑。”应答之机智巧妙,不得不佩服。接下来他大谈现代中国教育制度之源,反思苏联教育理论,强调通识教育的科学合理。最后,他收拢话题,做总结:“我呢,已经没有办法参加社会活动了,所以现在的教育情况我不是很了解,都是朋友讲的,对不对呢,我也不知道。不过朋友都来讲,我们的中小学里有很多的无效劳动,累得要死,学生苦得不得了,学生在中学小学经历了一个很不幸的少年时代。”当然,这些观点他的书、文章都多次谈过,关键是他在问题前应对裕如,信手拈来。

至于语言及文字改革的问题,我想听听他怎么看待激烈地反对文字改革一派的意见,特别提了江枫多年前写过的一篇文章:《文字改革不妨暂停———简议汉字的恶性简化》。“文字改革已经暂停了啊,不是‘不妨暂停’。……不过,我讲的暂停和他讲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他讲的‘暂停’是否定这个运动,我讲的‘暂停’是肯定这个运动的。”

问答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开谈后,周老的声音越来越大,中气十足。谈着谈着,他忽然停了下来,打开抽屉,拿出一板小电池。助听器没电了,刚才说话音量的提高,可能也与此有关。他熟练地取下助听器,换上新电池,不到一分钟,整个动作流畅自如,一气呵成。

结束了采访,准备拍照。房间开了一盏大日光灯,跟窗外的光一样强。我想使用单一光源,请晓平关了灯。周老马上问,“为什么关灯?我要亮!”晓平建议戴上眼镜照相。周老不愿意。曾孙女跑进来,说:“戴上眼镜,戴上眼镜。”可他就是不同意,“我不戴。”“不戴太难看了。”“不自然。”看来,周老有很强的自主意识,给他拍照面临了很大的挑战,我开始担心他会不同意戴草帽了。

按照事先的计划,我说出了拍摄的构想。先提出以百科全书为背景的想法,这时才知道,因空间太小,两套英文的、一套日文的全送掉了,只剩下架子上这几本,只得作罢。第二张是喝茶的照片。我以为这张照片反映了周老现在生活的全部:背景小书架上的书,表明了他的生活常态,读书;杯子停举在半空,双目微闭,若有所思,可能是在想念允和先生陪伴的日子或思念某位好友亲朋,也可能是短暂的小憩,还可能是回味刚刚看过的东西……当我小心翼翼地说明带了一顶草帽,想请周老戴上拍照时,竟然马上获得了应允。晓平先生直接就把帽子扣在了周老的头上,周老说,在宁夏戴的草帽比这宽大很多,说着将双手举起来比划了一下。

▲周有光先生108岁生日照

得告辞了。晓平说,送走我,他爸爸就得马上睡一睡。上午已经接待了七八批客人。

108岁的生日,多么充实的一天啊。

我的提纲本意只是想提个话头,有些问题显然也不合适这样提出。没想到竟是逐一作答,而且看得出这份提纲周老事先并无准备,有些还特别陌生,可一旦明确了问题所在,马上回答或加以批驳,回答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展示了他的博学多识、机智敏捷,还有旺盛的生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文汇综合
责任编辑:李勤余
频道邮箱:whapp2@wh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