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座海滨浴场在哪?梅兰芳、聂耳、胡蝶都曾来此畅游 | |
黄媛 | 2017-03-18 12:01 |
1935年夏,摩登上海时尚人士的活动中心,不在灯红酒绿的南京路,移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地方——浦东高桥。“到高桥去”,明星、名媛、名流、大亨,纷纷乘轮渡换公交再转黄包车,抵达目的地——高桥海滨浴场,上海第一座海滨浴场在这年正式华丽丽地开放了。
这个远离市区的海滨浴场,其设施和模样完全当得起时尚二字。
浴场入口处有50级水泥台阶,拾级而上,穿过翠绿色玻璃瓦盖的门楼进入浴场。但见远方一座人工湖,以长堤为界,以木桥毗连,中间湖心亭供旅客垂钓。海滩边,一溜排开200多顶帐篷和淋浴房,游客脚踩明净的白色细沙,海里面翻滚的也是清粼粼的碧波。沙子专门从宁波运来,可卧其上做日光浴。海水天然蓝,尚未遭遇工业污染。
倘若缺了上海夜的流光溢彩,哪撑得起时尚中心的场面。甭担心,夜上海延伸至此了,一座西班牙风格的海滨饭店就建在浴场的西北侧,饭店名称竟为黄炎培题写(太奢侈了)。饭店内中西合璧,亭台花榭,小桥流水,有客房、酒吧、餐厅、舞厅,配法式西餐和中餐,可以同时供400人就餐起舞蹦擦擦。文艺青年可以避于一隅,啜着咖啡撇撇情操撩撩妹,取悦美人的同时欣赏风景,窗外的景色甚佳,植树四千余株,铺草地五百余方,另外空置土地数千亩,可代建临时避暑别墅,更过分的还有两个高尔夫球场。
遇见高桥海滨浴场前,我坚定地以为上世纪30年代的浦东,与摩登上海时尚的距离不能说差个十万八千里吧,也隔着好几层。这座海滨浴场给了我怀旧时最惊艳的一瞥。
建设海滨浴场的动议早在1930年提出来,列为市政府的重大工程,专门成立修建海滨浴场海塘驻工办事处,命郑武奎为办事处主任,工程承包给商人孙森记,合同也是市政府出面签订。前后两任市长张群和吴铁城都亲自过问工程,解决经费问题,快及的上市政府一号工程。
1932年7月16日,海滨浴场初步建成试营业。几乎今天海滨浴场可见的娱乐设备,当时都给配到位了。美中不足的是交通还不够便当,公共汽车从高桥天灯口码头开出,到高桥镇就无路可行了,游客得换人力黄包车前往海滨浴场。好在这个问题来年就一举解决,由上海工务局将路修到了海滨的海高路完工,1933年的夏天,公交车直驶海滨浴场,吃、喝、玩、乐、行、住,服务全覆盖。
便捷的交通、时髦的设备,只需再加上一个要素——可承受的费用,浴场的人气可不就旺起来了。据记载,1936年,浴场游玩的联票价格是六角八分,包含从浦西乘轮渡二等舱往返,从高桥天灯码头到海滨公共汽车的来回,以及浴场的门票。这在当时基本属于大众消费水平(对比一下,1935年上海牌咖啡3.5元一斤),良心票价啊。所以,那几年夏季,高桥的海滨浴场可用火爆来形容,在高桥码头接送游客的公共汽车,通常十辆同时开行,场面甚为壮观。
于是,当中国内地多数地方的女性还穿戴得不露胳臂不露腿的时候,身着暴露泳装的上海女性,站成了东海海滨最亮丽的风景。在高桥海滨穿泳装的女郎形象频频见于月份牌和画报,“上海小姐也染上好莱坞风气,以褐色皮肤为美,穿上一件露背游泳衣坐于高桥海边。”简直时尚得让今天的我们惭愧。
作为夏天最时髦地方,高桥海滨浴场可谓名人荟萃。1932年试营业的首秀就是著名影星胡蝶夏佩珍等人,为电影《狂流》拍摄一场海滨戏。拍摄中,胡蝶倒卧在海中小木排上,随浪漂流;夏佩珍两度下海演绎水中求生,表演得十分逼真。据说事后,夏佩珍差点为戏牺牲,被人背负着在沙滩上狂奔一圈,才缓过劲来。
被誉为美人鱼的游泳名将杨秀琼的到来触发了空前狂热。1934年8月6日,杨秀琼受邀抵达高桥,下榻海滨饭店。闻讯而来的媒体和崇拜者把饭店围的水泄不通。四点半,身着新潮黑色泳衣的杨秀琼,披着蓝条浴衣,穿蒲草拖鞋,出现在人群前,准备前往海滨。无奈热情的追星族争相近距离目睹女神,场面失控,预计的表演被粉丝的过度热情生生毁了,杨秀琼不得不返回饭店,直到快7点,围观的人群才在杨秀琼的劝说下,让出通道,美人鱼跃入海里,简单地环游一圈作罢。
1935年正式浴场开业,也是盛况空前,张学良、吴铁城、杜月笙等主要名流送贺匾,联华公司的明星陈燕燕、王人美、黎莉莉、殷明珠等都在海边留下戏水的靓影,梅兰芳、聂耳、聂伯尼什夫妇等名人都曾来此畅游。
高桥海滨浴场好景不长,1937年,日本侵略军投下的炮弹,让海滨浴场遭到毁灭性的重创。解放后的1958年,高桥地区一度又有了浴场,没几年毁于台风。1985年6月16日,高桥浴场在原址重建开放,夏天游客最多时达4万余人。随着沙滩的自然地理活动,海水逐渐没过海高路顶端和海堤,加之外高桥电厂等因素影响,到1990年再度关闭。如今,这儿已被外高桥港所代替,只有在老上海人心里,还记着拿块毛巾去海边浴场玩耍的旧日光景。
由灯红酒绿、衣香鬓影、靡靡之音主打的三十年代上海印象中,高桥海滨浴场的出现,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远在浦东的浴场给浦西送去一股健康清爽之风。海浴的风尚,显示上海人率先吸收西方人对女性的健康审美观,上海女郎摒弃了小鸟依人的娇弱美,否定了昔时“豆腐式”的小姐身材,“多锻炼,多见日光,晒得了黄金的颜色,才是女性最美丽的肤色”。
风从东方来,让昔日的上海呈现生气勃勃的新时代气息,轮渡上那些相约去海滨浴场的女学生,明朗自信的姿态,真让人回味无穷。这个已经消失、几乎被遗忘的海滨浴场,对上海人生活观念的重塑,点一万个赞。
附:高桥镇北端原先有条海高路,是1932年专为高桥海滨浴场而修建,“海高路”,意为海滨浴场到高桥的道路,现改称“花山路”。经此一改,历史的信息被抹得精光。
*本文系文汇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文汇 |
责任编辑:王秋童 |
频道邮箱:whapp2@wh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