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1930年代已有“共享单车”
朱钟炎 2017-05-05 07:35

▲现代自行车的祖先西布拉克伯爵的“赛勒夫艾利”车

1791年6月的一个午后,巴黎王宫的路易公园草坪上,首次出现了西布拉克伯爵自己制作的“赛勒夫艾利”车:西布拉克坐在一个形状奇怪的“木马”上“奔跑”,“木马”安在一根木制珩梁链接的前后两个车轮上。这辆车既没有车把,也没有踏板,更没有驱动传导装置,他用脚在地上蹬踏地面向前运动。“赛勒夫艾利”车的使用者,既是乘客又是驾驶员,还是搬运工——当到达草坪尽头要改变行驶方向时,西布拉克必须停下站住,然后把车子离地抬起,转过“木马”改变方向后才能再次出发。

▲哪咤的双火轮

▲15世纪末达·芬奇的自行车想象图

1793到1795年,法国政局不稳。稍后几年,“赛勒夫艾利”车才开始流行起来。在俱乐部、博览展会空间等定期举行集会的场所,人们骑着各自的“大人的玩具”进行比赛或赌博。自行车上也出现了马、狮子、人鱼、龙等动物形状。

之后,自行车经过多次变革:从双脚离开地面用脚蹬行车,到出现前轮大、后轮小的自行车(大小轮自行车是第一种在主要工业国流行的自行车),再到在妇女中流行的安全型自行车,之后是两只后轮大链条驱动带动后轮有良好平衡作用的三轮车,还有邓禄普研制的充气轮胎自行车……自行车的形态越来越接近现代车型。

▲18世纪后半

▲18世纪末19世纪初

1868年(清同治七年),从欧洲运来的几辆自行车首次登陆上海:“一人坐于车上,一轮在前,一轮在后,人用两脚尖点地,引轮而走。又一种,人如踏动天平,亦系前后轮,转动如飞。”(1868年11月24日《上海新报》)自行车在上海被称为“脚踏车”,多为洋人所骑。随着商业的发展,上海的外侨不断增多,自行车数量也逐年增加。1897年时,上海已有几百辆自行车了。

▲18世纪末19世纪初

▲1817年德国

▲1819年妇女用车(英国)

▲1839年

▲1875年,1872-1874三年连续被评为世界自行车冠军

▲1881年英国制,维多利亚女王在奥斯本宫殿实际观看过,被称“皇家礼炮”

▲1890年最初的邓禄普充气轮胎

▲1868年的自行车1868年意大利制作,前轮操纵后轮驱动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新闻报》《申报》等各大报纸中遍布自行车广告。在广告语中,自行车由“商绅乐步”的玩物转变为“大众乐见之代步工具”。得利车行兜售的英产“海格利斯自行车”的广告语即为:“构造特殊、起乘安全、风行全球、到处欢迎、用以代步、经济便利。”不过,当时在上海的自行车多是从国外进口或由车行组装的。

▲洋品牌或车行组装车标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今日“共享单车”的做法在193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沈寂先生曾回忆:“当时因战事紧张,汽油严格控制,即使仅有的公交汽车也多用木炭为动力,民间更无力购置自备汽车。而脚踏车也因为资源困难,价钱昂贵,很少为私人所占有,于是私家脚踏车行租赁业应运而生。车行租赁有论小时和天数计算,后也有包月租赁,所付押金不等,渐而形成一大行业。此类车行在1955年私营资本主义改造前仍见有。”当时供人们学车的出租自行车,一小时收费一毛钱。出租的自行车一般为26英寸自行车,规模较大的车行还备有24英寸、28英寸的自行车以及专供少儿学车用的小自行车和三轮脚踏车。

上海本地的自行车生产始于1940年。日本人在上海开办了昌和制作所,生产“昌和”商标自行车,后来又有“铁锚”牌商标自行车。1949年后,昌和制作所成为20世纪中国自行车行业最大的国企——生产“永久”牌自行车的上海自行车厂(后改为“永久”集团)。到1962年3月,国务院批准自行车在上海实行高价政策之前,上海出产的“永久”、“凤凰”牌各型自行车价格维持在150元上下,自行车对普通市民来说算得上是贵重物品。到1980年代,自行车仍是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之一。在农村,自行车甚至可以作为婚车迎接新娘。当时青年工人的工资普遍是36元,市场上最好的自行车“永久”牌PA-13型售价188元,相当于工资的5倍,而且还须凭专用的“自行车券”才能购买。

▲永久PA-13型自行车

1956年末,中国第一辆标定型自行车推出,统一了国内自行车零部件的名称和规格,标志着中国自行车工业开始走上一条自行设计和制造的道路。考虑到农村农活经常需要载重,1962年上海自行车厂为农村开发了永久牌ZA-51型载重自行车。这款车在世界自行车行业中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自行车产品,被农民誉为“不吃草的小毛驴”。由于51型载重车性能超群,后来被国家邮电部指定为邮递员专用运载交通工具。

▲喻为“不吃草的小毛驴”的永久牌ZA-51型载重车

▲邮电部指定专用邮电车(7080年代)

▲邮电部指定专用邮电车(7080年代)

1970年代末流行运动自行车,在1958年上海永久自行车厂试制成功公路赛车后,1979年厂方按照欧美市场需要的标准,设计研发了SC67型男式和SC68型女式27英寸10速运动型自行车。这款产品质量符合美国安全标准(CPSC),外商发出订单后,上海自行车厂开发了一系列赛车型运动自行车。

▲SC67型永久运动车男式80年

▲SC68型女式运动车

1980年代初,上海自行车厂推出了26英寸QE301型男式和QE401型女式新型城市轻便车。该车型结合28英寸车结实安全和26英寸车轻便灵活的优点,对整车造型和用材进行了耳目一新的设计,成为适合城市市民使用的代步交通工具,凭票供不应求。

▲QE301型时尚男式城市轻便车

▲同济学生workshop设计的无链条传动(蜗轮蜗杆)自行车,2009年(刘硙设计)

▲同济设计创意学院学生设计的城市自行车(曹辰刚设计)

▲同济设计创意学院学生设计的城市中年人自行车(刘婧设计)

▲同济设计创意学院学生设计的电动自行车(陈寅锋设计)

20世纪末21世纪初,自行车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私人轿车越来越普遍。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对生态和环保的重视,被遗忘的自行车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现代社会的设计理念重视的是以人为本,设计已经从单一的物质设计,扩展到使用模式、使用方式的设计,讲究体验设计、服务设计、交互设计。今天出现的共享单车,就是从现代服务设计的理念出发,运用电子智能化技术,改变代步工具私人占有的使用方式。虽然共享单车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方便,但由于管理模式尚未考虑完善,因此产生了诸多问题,还需在今后加以完善。(作者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

▲缺失有效管理的共享单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文汇学人
责任编辑:李思文
频道邮箱:whapp2@wh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