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谷融先生追思会举行:生前是传奇,身后是传说
李晨琰 姜澎 2017-10-28 20:03

 

▲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讲述与钱谷融先生的故事

“钱先生比我大整整20岁,往年我都给他祝寿,八十寿庆、九十寿庆,今天我就把这场追思会当作他的百岁寿庆。”提及对自己影响颇深的钱谷融,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吴福辉不禁悲从中来。10月28日,一场关于著名学者钱谷融先生的追思会与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一个月前,钱谷融因病医治无效,于9月28日晚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逝世,享年99岁。按照华东师范大学的原计划,10月28日本该是学校为钱谷融祝贺百岁华诞的活动,如今却变成了钱谷融先生的追思会与学术思想研讨会,而《钱谷融先生纪念文集》这本原是为先生祝寿而编选的文集,出版时却成了对先生的追思。

钱谷融先生追思会开始前,全体起立默哀一分钟,表达对先生的哀思与怀念。

▲钱谷融先生追思会暨钱谷融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现场

“先生治学有巨大的思想穿透力”

出生于1919年的钱谷融是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生前,但凡说起自己成就,钱谷融总是说:“我是被‘批’出来的。”而谈到他培养的学生个个成就非凡,他又总是说:“我是搞来料加工的,来的原材料好,是名徒把我抬高了。”说起他的治学之道,他总是说:“我是个懒人,书是在茶店里看的。”说起他的文章,他总是说:“我不主动写的,都是被人家逼出来的。”……

尽管谦虚是钱谷融先生最大的特点,他甚至还常常用“懒惰、无能”等词汇调侃自己,但他的著述《论“文学是人学”》在当时学术界却引起了极大震动,更影响了几代人的文学观。

1957年初,华东师范大学召开学术研讨会,号召教师提交论文。钱谷融很快写出《论“文学是人学”》一文。

“一般人治学通常只凭两点,凭资料、凭逻辑,但钱先生除了这两点之外,还有一种巨大的思想穿透力,能够抓住问题实质,这不是一般治学者能够做到的。”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陈伯海指出,在当时的学术界,“文学反映现实主义”这个命题从不被人怀疑,但钱谷融却提倡“文学是人学”。“这在当时是石破天惊的事,这种看透事物本质的本领可以说是一种大师素质。”

在发表《论“文学是人学”》一文后不久,钱谷融还写出了《<雷雨>人物谈》。这两篇著作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影响非常深远。“散淡之人却有经典之作传世,明明有经典传世却依旧是散淡之人,这是高格,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上海作家协会原副主席王纪人如是评价钱谷融。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陈伯海分享钱谷融先生的学术思想

为人散淡,却一生坚守文学主张

钱谷融一生不求名利,为人散淡,却坚持自己的文学主张,从不动摇。

“现在有许多人夸钱先生超脱、散淡,却没有看到钱先生执着的一面。”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中杰表示,钱谷融文笔最大的亮点就是对人与人性的尊重,对艺术的痴情。他强调“文学是人学”,辨析文学的性质、特征和魅力,其理论根基均在于此。“在钱谷融那一代的文学研究者中,能对自己走过来的人生道路、学术生涯如此坚持坦然的人并不多,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钱先生的文学主张前后相当一致,有所深化,但绝无左右摇摆。”吴中杰回忆道:“他跟我说,我的主张没错,我的文章也不需要修改。”

当年钱谷融被批判时,陈伯海是为数不多的支持他的人,“他认为对的就是对的,你批评他,他不反驳只笑笑,却依旧坚信自己的一套。”钱谷融对信念非常执着,有韧劲,他一直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坚持自己的观点。

当年有人劝钱谷融“小钱,你自己讲两句”。但是,钱先生就说,“感谢大家对我的帮助,但是我的意见不错”。可以说,在《论“文学是人学”》这本书中的钱谷融比起我们常见的谦和、散淡的形象,更是一个饱含书生意气、思想锋芒、激情的学者,甚至展示出了一个战士的良心、操守和捍卫真理的勇气和自信。当年只身挑战当时学术环境的钱谷融也赢得了同行们发自内心的尊敬。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中杰讲述钱谷融先生的学术思想

教诲年轻人不能失掉锋芒

钱谷融一生带的学生人数并不多,却为中文学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的学生们虽然各人追求不同但有意无意间都在理论倾向和美学趣味上有着同样的传承。

钱谷融带学生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戏称“散养”。借法国美学家泰纳的话,钱谷融曾说学生一要有天赋,二要肯努力。教师的责任则应该是,考量选择什么样的土壤更适合哪一种植物生长。他要求学生:做人必须正直、诚恳,治学必须严谨、踏实。

“如何将师道尊严与散淡人生相统一?先生的率真与忠实自我就是最好的示范。”作为钱谷融门下研究生,任教于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的许子东教授回忆自己跟先生的多次交往经历,他们总是先讨论学术,然后钱谷融会关照人事。“我刚出道时受到一些人批评,钱先生告诉我该注意什么事,与什么人写信,出了书应该送给什么人,事无巨细。但到最后,先生就会告诫我,做人要真性情,年轻人尤其不能失掉锋芒。”

钱谷融曾说:“名利我并不是不要,但如果它拘束了我的自由,要我隐藏一部分真性情,要我花很大气力才能获得,那我宁可不要。”这一观点也深深影响着许子东。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可以说我在钱先生那里才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许子东说得很动情,“我父母去世后,每年年初一习惯了去先生家,以后不知道该去哪了。今生今世能做钱先生的学生,我真的很幸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华东师范大学供图

来源:文汇
责任编辑:李勤余
频道邮箱:whapp2@whb.cn
0
还可以输入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