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让人的胸怀更宽大,容得下装得下别人 | |
许旸 | 2017-11-03 13:54 |
在知识获取愈发便捷、海量资讯不断更新的时代,信息显得过剩乃至超载,文学作品出版数量也在持续增加,传统的灌输型教育似乎越发变得不合时宜。有文学教授直言,不少学子光记住了一套套的理论、范式、术语,却忽略了对文本本身的细腻感悟与贯通。阅读,究竟应如何在人们的审美生活中挥发余香?
日前,“文学阅读与通识教育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作家韩少功、王安忆、格非、孙甘露、毕飞宇、毛尖、翟永明,学者陈思和、汪涌豪、王晓明、陈恒、袁筱一、倪文尖、朱康等近20名文学界、教育界人士齐聚丽娃河畔,研讨会由华师大教务处、华师大对外汉语学院主办。学者们发现,文学的审美、育人功能,正在通识教育中发挥着愈发关键的激活作用。
文本细读是推进文学、美学与人文教育深度交融的关键词
“如今,每天产生的文学产品几乎是海量,铺天盖地,可能花一辈子也读不完。”作家韩少功说,书本知识有限,而现在更多知识涌现活跃在课堂之外,“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华师大教务处处长雷启立教授对此有同感: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太窄,旧有知识赶不上世界变化步伐等,都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作家、清华大学教授格非直言,“开卷有益”,读得越多,更应提升分析与思辨能力,摆脱海量知识的奴役。他享受做一名“经过训练”的读者,“做读者,是第一重要的,阅读的隐秘与快乐不能舍弃,它能照进日常生活,有种冷静的光芒。如果要我在阅读与写作中割舍掉一项,我宁愿放弃后者。”曾在华师大求学的格非,至今感念当时开设的文学作品选读课程,帮助他在人文学习中“开了窍”。
如今,华师大文学作品选读课有了“升级版”——朱康、毛尖开展“20世纪中国爱情文学”、罗岗、倪文尖开展“现代城市文学与电影经典”、袁筱一、梁超群开展“20世纪世界文学:经典与阐释”等通识教育课程,从不同维度进入经典文本的开掘,反响火爆,十分受学生欢迎。文学,在人类情感、影视剧、大众文化等不同领域架起桥梁,而文本自身也获得了接地气的解读。文本细读,成了推进文学、美学与人文教育深度交融的关键词。
“这些通识课程的初衷和特色,或可用华师大第一任校长孟宪承先生的理念来说,是围绕‘智慧的创获,品行的陶熔,民族与社会的发展’来展开的。” 华师大哲学系教授童世骏说,通识教育所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也是智慧,它引导的是学生在繁杂信息中学会触类旁通,“自我造血”。
通过文学的审美,人们往往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
着迷阅读的王安忆和毕飞宇,拥有截然不同的方式——王安忆每天浏览十万字不在话下,自称“泡在文字里才能喂饱”;毕飞宇则以“把玩古董”的心态细读作品妙处,一下午光品读四五页心里就“美得不行”。但他们不约而同谈到,海量信息的自媒体时代,往往推送或抓取的仅仅是跟个体兴趣相关的窄化资讯,而通过文学的审美,人们往往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切他人。
“让粗鄙的灵魂变得优雅,让急促的心灵变得从容一些,这是文学教育的作用,也是通识教育的使命。”毕飞宇感恩文学对一个人的改造能力,他说,用心体会小说中那么多各式命运的人物,读者的心会变大,能装得下别人,这就教会了我们什么叫宽容和宽恕。
这种改造,也体现了个体心灵的蜕变。“如果说,一名学生从人文教育的课堂走出去,能够成为一个自觉的人、一个丰富的人,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说,当代学子不能仅仅满足于积累了多少程度上的学问,也要培育同理心、同情心。他还清楚记得,自己十三四岁时偶遇前辈巴金的小说《憩园》,一直影响至今。“故事中那个倒霉的地主给我带来很大震撼,当时忍不住想,如果小说里的乞丐出现在面前,我会施舍什么,会怎么想怎么说。人性的种子慢慢萌芽了,你会开始思索自我以外的东西。”
这也就不难理解,格非最自豪的经历,不是培养了多少硕士博士生,而是一名曾患抑郁症的学生,在课堂上偶然听到他解读《红楼梦》,激发了内心被遮蔽的一部分,于是课余反复阅读《红楼梦 》,最终释放了缠绕已久的心结,并写来长达近20页的书信,细诉经典品读给心灵带来的滋养。 “文学能够在最大层面上助益平凡人,它是帮助我们获得存在感与同理心的重要途径。”格非说。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摄影:吴万本、符哲琦
来源:文汇 |
责任编辑:李勤余 |
频道邮箱:whapp2@wh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