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袁泉,陈数,秦海璐,梅婷……是谁耽误了这群“黄金一代”大女主的远大前程?
2018-05-22 12:09:49 作者:俞露儿

题图.jpg

中国影视剧的观演关系开始进入一个良性阶段,观众逐渐养成了独立的审美意识,他们没有遗忘那些值得被记住的熟龄佳人。在观众的审美层次开始变得多样的时刻,行业本身难道不该给予多层次的选择?角色的多元化才是成就好演员的土壤。

近期杀入观众视野的一群“大青衣”,因清一色的学院派出身,从形象气质,到专业能力乃至人生轨迹,都甚为相似———既应了女作家张爱玲的话,“成名需趁早”,也都毫不意外地经历了之后的浮沉,颠簸至今,青春不再,她们面对相似的处境:是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还是听凭行业在一元化青春审美指挥棒下焚琴煮鹤?

今日的青衣都曾是豆蔻少女,随着她们内功圆熟,真正的瓶颈却出现了:和同辈男演员演对手戏的女演员都是下一辈的小花了……

袁泉、曾黎、陈数、秦海璐、小陶虹、梅婷,当然还有电影学院毕业的俞飞鸿……这个名单可以继续列下去,以上只是冰山一角。近来有网友根据韩剧《绅士的品格》大开脑洞,假想了一部能集合袁泉、曾黎、陈数和俞飞鸿的大女主剧集《淑女的品格》,网友自制的概念版海报上,赫然可见她们四人目光如炬,美得峥嵘。

淑女的品格.jpg

女演员的战场,从来没有我花开尽百花杀的痛快,人性曾有多迷恋新鲜,就有多厌倦陈旧,几乎每一位在聚光灯下被炙烤的宠儿,都需接受明日黄花的心理降温,这似乎该是每一位当红明星的基础心理建设。

今日的熟女曾都是豆蔻少女,她们早年间就开始做足储备:作为明星班的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96级,培养了章子怡、袁泉、秦海璐、胡静和曾黎。外形极符合中戏招生标准,却难被普罗大众接受的秦海璐,虽算“异类”,依然以其扎实的基本功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凭借陈果的《榴莲飘飘》,拿遍了大中华区和东南亚几乎所有电影类奖项的最佳新人奖——那一年,22岁的秦海璐本科都没毕业。那一年,她的主要任务是奔波各地拿奖致辞,并尽量避免获奖感言时的语句重复。

liulianpiaopiao.jpg

在秦海璐之前,刚升入大三的袁泉,参演首部电影《春天的狂想》,凭借周小玫一角拿到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大四还没毕业,就和霍建起导演合作电影《蓝色爱情》,拿下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p2172573346.jpg

这些光灿的履历,令大二就开始参演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 的章子怡,也显得未必那么不可思议,因为青春时期的群芳一众,虽说开放得错落些,但毕竟只隔着渺小的时差。

我的父亲母亲.jpg

从章子怡到袁泉,从胡静到曾黎,与其说是一帆风顺,不如说是内功到位,在花样年华里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机会。坚实的舞台剧专业训练使得她们在中国影视行业市场化大爆发初期,各自崭露头角,姿态轻盈如顺流而下。就连发力相对最慢的陈数,也在国家话剧院经历了几年毫不浪费的磨砺后,在2005年获得了《暗算》那酣畅淋漓的成功。而最为平和沉稳的曾黎,同年在陈逸飞的《理发师》里,也谈得上人生尽欢。

p885630488.jpg

如上美人,都曾称心如意,都曾感受过名利场上扑面而来不由分说的成功,在她们拥有青春娇美的皮相时,在她们火候略欠但表现力最丰沛时,在她们没能放开羞涩的自我约束时,懵懂试探出了一番天地。应该说,世上美人很多,被辜负者十之八九,而如上诸位,几乎个个不曾被负,简直是初探人间,就一饷看尽繁华。

之后她们各自发展,以顺畅者居多,一路至今,真正的瓶颈出现:一方面是内功圆熟,自己也成了熟女;另一方面,银幕上同辈男演员的所有感情戏由85后女演员包干,她们若想插手,那就要再熬上几年,熬到能演妈妈为止。只比张嘉译大八岁的宋丹丹,不得不接受自己35岁后无戏可演的局面,以及熬到饰演张嘉译母亲的现状。

“演技”之得来不易:不仅在天资,不仅在机会,还在于成长,在于不错过每个阶段的过程。成长不能超越过程,而我们的影视行业,却有可能把这个过程之后的果实牺牲掉。

网友的《淑女的品格》之海报,作为一个相当真挚的信号,就在这样的语境下出现。而这个信号,倒也预言了中国影视剧的观演关系开始进入一个良性阶段——观众逐渐养成了独立的审美意识,他们没有选择性地遗忘那些值得被记住的佳人,而这份自己动手的无奈,恰恰也解释了为什么43岁的梅婷上综艺仍收获注意力无数,以及“脑洞剧”的海报上为什么会出现久违的,间隔数年才在良莠不齐的电视剧作品中露一小脸的曾黎。

这些观众熟悉她们的青春,而且曾经由衷肯定过她们的青春,因此才会想象她们的熟龄。红颜远未白头,在观众的审美层次开始变得多样的时刻,难道行业本身不应该是多层次的给予?

熟龄早退的原因,主要在于制片方考虑到发行因素,只敢起用流量过人的当红新人。而当红新人,往往在一个新的媒体和培养环境下催生,他们的育成速度和收割速度,注定他们春种秋收,很快会被厌倦淘汰,然后再由新人前赴后继。制片方发起项目的魄力,一般都有自己的商人底线,这就注定了既不会选择流量不高但是成本不低的熟女明星,也迫于制作周期和变现周期的漫长,不至于对市场的分层和多元化趋势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调头能力——往往是市场已经出现了新的声音,观众已经出现了新的诉求,但是影视内容的制作方无法与之心心相印,而这层隔膜,贻误的,就是熟女之美与才华。

作为行业中人,之所以会有与观众心态一样的遗憾,是因为我深知怜香惜玉虽然浅薄,但这几位熟女早年经戏剧背景的科班训练,素养优异,于时间累积中,曾经历作品,又经历生活。如果说她们曾经是或接近是好演员,那么现在,她们应当成为真正的好演员——如果有好作品和好角色的话。

角色的多元化是成就一个真正好演员的必要条件,这在国外并不罕见。最近韩剧《迷雾》中的金南珠已经47岁,担纲绝对大女主。至于梅丽尔·斯特里普、凯瑟琳·赫本,也都在人生的圆熟之时,彻底迎来自证其演技派身份的高潮。

p2516275710_副本.jpg

表演是有门槛的,而谈论演技却很少被要求有准入资格,在人人对“演技”指手画脚的社交网络空间里,其实很少有人能从专业层面思考“演技”之得来不易:不仅在天资,不仅在机会,还在于成长,在于不错过每个阶段的过程。成长不能超越过程,而我们的影视行业,却有可能把这个过程之后的果实牺牲掉,有如泼掉陈酿。好在我们的观众开始意识到,观演关系意味着一种和作品平等的权利,他们开始提出要求,他们要求他们自己被多元地、分层次地看待——迁就那些追逐年轻面孔的观众,不等于忽略那些更愿意接受熟龄之美的我们。而这一记反转,何尝不是对制作方的棒喝:以新鲜之姿态,行保守之套路,自作聪明,未必灵验;自以为安全,其实冒的是最大之风险:不多元,是最大之危。

人生实难。熟女之惑,可谓每一个女性所共有之惑,聚光灯下人,无非面临的是曲终人散这一种。而对影视行业来说,焚琴煮鹤,则是一个审美损失问题——不给予美以生长之空间及机遇,不给予美以想象力,就是无为而为的扼杀。

对熟龄演员来说,除了等待,也要发声。对观众来说,不要等待,要继续呼唤和选择。如上二种,都是不肯焚琴不肯煮鹤,是殊途同归的审美贡献:懂与爱是不可分离的。

作者:俞露儿(作者为影视编剧)

编辑:张祯希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柳青
0
还可以输入300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