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丨多元化、民族性、年轻态的音乐戏剧都在这里
2018-11-21 07:38:01 作者:任梦慈

睡魔2_副本.jpg

从广义上来讲,歌剧、音乐剧、歌舞剧等都属于“音乐戏剧”这一范畴,常常是通过音乐、戏剧、舞蹈,以及近些年出现的多媒体、装置艺术等艺术门类跨界合作的形式,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舞台欣赏体验。

其中,歌剧代表的是18、19世纪的文化符号,作为一门已经古老的、经典化的艺术,近些年来在其起源地欧美,也日益面临观众老龄化的局面,争取更多的年轻观众是全球范围内都要面对的问题。而就目前新一代观众的欣赏水平而言,能用听觉来鉴赏的人占的比重还很少、能看的人比能听的人多。所以歌剧就越来越从听觉的艺术变成一种视听并重的艺术。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做法是把唱词和音乐当成一个元素,然后再把别的元素加上去,形成一个新的舞台表达形式。这种舞台呈现上的变化以及对原作意涵的重新解释,是保持歌剧生命力的很重要的途径。

与歌剧不同的是,音乐剧因为其融合娱乐性、流行音乐、现代化对白等更多通俗化表达的元素,无论在中外都有着更为广阔的、年轻态的观众群。英国作品拥有着精致的戏剧质感;美国戏着力彰显华丽的歌舞并强调故事性;法国剧充斥着浪漫的写意色彩;德奥则因其历史积淀充满了厚重的歌剧味道。对中国市场来说,近些年多国、多语言剧目的成功引进,足以证明了这里的观众拥有着世界上“最兼容的音乐剧审美”。而市场的壮大不仅让中国观众有机会欣赏到国际高水平的剧目,也促进了华语原创音乐剧的发展。

在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音乐戏剧类作品整体呈现出三个特征:“多元化、民族性、年轻态”。“多元化”体现了中国观众品味的兼容性;“民族性”主要指作品以弘扬民族气节和传承中华舞台文化为核心;而“年轻态”是一些剧目通过新颖的舞台表达、对经典故事进行重新挖掘,让当下年轻人产生共鸣。

茶花女_副本.jpg

开掘戏剧性,融合了歌剧与戏剧、现代与古典

巴黎北方剧院音乐戏剧《茶花女》

588441018.jpg

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经典作品《茶花女》是全世界最常被演出的歌剧之一。其文本源于法国文学家小仲马的著名小说,讲述了一位巴黎上流社会的著名交际花茶花女和一位来自正统家庭的年轻作家,不顾身份地位的悬殊及世俗礼教而坠入了爱河,但因现实种种误会和他人阻挠终以悲剧收场的故事。剧中多首歌曲,如《饮酒歌》、咏叹调《啊!梦里情人》《及时行乐》等,已变成许多声乐家必唱曲目,受欢迎的程度可称作歌剧界中的流行金曲。

该作品的旋律对许多观众来说早已耳熟能详。而本次巴黎北方剧院的音乐戏剧《茶花女》会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解构和重构”。重新演绎意味着不局限于歌剧、并大大加重戏剧色彩,导演本杰明·拉扎尔将原歌剧解构、拆开,然后加入其他的形式,形成了另外一个综合性更强的舞台作品。

本作在威尔第原剧的意大利语唱词的基础上,增添了文学性极强的法语念白,使舞台上的“说话声与歌声层叠交替”。不同于传统歌剧的厚重,这一版布景道具轻盈飘逸、充满时尚的现代感,5名歌者与8名乐手的极简编制在导演的精心安排下显得丰盈饱满。当歌者和乐手同时作为戏剧角色出现在舞台上,两者的界限已经模糊,更加直接地参与戏剧动作的呈现和情感表达。

歌剧《茶花女》是发生在19世纪的故事、也是同时期的创作。将其搬上现代的戏剧舞台,既要保留它的历史感,也要挖掘其中与当下的一些联系,才会让今日观众有共鸣。而巴黎北方歌剧院的这部音乐戏剧作品,十分符合当今观众的审美品位。

用大胆的舞台布景,模糊现实与错觉之间的界限

罗伯特·威尔逊与杜塞尔多夫戏剧院《睡魔》

睡魔3.jpg

导演罗伯特·威尔逊以他的原创美学闻名于世,《睡魔》是其联手英国著名歌手、作曲家安娜?卡维重新演绎的经典黑暗童话,改编自E.T.A.霍夫曼的同名故事。这部1816年出版的德国浪漫主义心理故事以童年的创伤为出发点:小纳撒尼尔的父亲死于爆炸,男孩相信,自己母亲经常提到的那个睡魔,一定与这场悲剧有关。传说中的这个睡魔在那些不想睡觉的孩子们的眼睛里撒沙子,—直到他们的眼睛从他们的脑袋里掉出来,鲜血淋漓。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睡前故事,以至于纳撒尼尔再也没有摆脱它的阴影。

霍夫曼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和哥特式恐怖故事的大师之一,善于以离奇荒诞的情节反映现实,并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他的作品往往具有神秘怪诞的色彩,其笔下的人物常受一种幽灵般的力量支配、无法主宰自己的行为。在这部剧中,导演将会用微妙的光线组合、精确的动作顺序和大胆的舞台布景,来模糊现实与错觉之间的界限,从后构造出黑暗哥特童话的怪诞和神秘感。

导演罗伯特·威尔逊是美国前卫艺术家、戏剧和歌剧导演、舞美设计师及演员。其舞台作品的突出风格是通过对光线的标志性运用、对简单运动结构的研究、以及对场景的严谨设计,表达出强大的视觉影响力和独创性。安娜·卡维曾获得过欧洲跨国界音乐奖、被提名过水星音乐奖和英国最具突破艺人奖。对于本次音乐部分的创作,她会用充满戏剧性的摇滚乐为剧情和人物营造多变的音乐基调。

以伯格曼本人的版本,来纪念他的百年诞辰

罗密欧与朱丽叶合唱团音乐戏剧《木板上的画》

木板上的画_副本.jpg

今年是英格玛·伯格曼诞辰100周年,伯格曼不仅是电影大师,还是戏剧大师,创作执导过许多舞台作品。这一版也是他的电影《第七封印》的基础。《第七封印》是英格玛·伯格曼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影片。原片讲述了理想主义的骑士布洛克在战争结束之后,与他的同伴们在蔓延瘟疫的欧洲大陆上艰难生活的故事,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

《木板上的画》来源于中世纪祭坛画面,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骑士、乡绅、孕妇、女巫、年轻女孩、小丑、铁匠和他的妻子。 一个身着黑色的青衣弹奏鲁特琴,讲述着瘟疫的可怕故事。在幕布升起前,通过向观众展示人物剪影,祭坛画面得以在剧院中重现,角色以各种富有表现力的姿势凝固。该剧是关于他们怎样试图避免瘟疫的,然而最终他们都在一个骷髅的命令下,跳着舞进了地狱;而骷髅正是死亡的象征。

伯格曼的许多作品往往是一个中心主题的各种变体:功能失调的家庭、吸血的失败艺术家和一个不在场的全能者,都成为人与人之间无法相互沟通的集体表现。这出戏还包含了死亡之舞,一个强有力的形象。这是伯格曼电影风格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在他的电影和舞台作品中都有体现。

《木板上的画》在瑞典有四个官方版本。2000年,罗密欧与朱丽叶合唱团因在皇家戏剧剧院演出《麦克白》而获得英格玛·伯格曼奖。2018年,罗密欧与朱丽叶合唱团用伯格曼的作品《木板上的画》纪念他的百年诞辰。

大时代谱写心声,全方位的原创性难能可贵

原创音乐剧《爱在星光里》

爱在星光里.jpg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星光里”的老式弄堂。男主角童菲与邻家女孩小柔,从童年的玩伴到成长为青年后,随着旧区改造和时代发展各奔东西、渐行渐远,但没有改变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他们与弄堂里的居民、与都市里的每一位平凡人一样,共同见证着城市的变迁。“老弄堂”也经历了改革大潮中各式各样的变化,被慢慢改造成一个时尚而充满活力的城区。

该剧由曾为张学友音乐剧《雪狼湖》原版编剧的陈少琪担任艺术总监、编剧与作词。上海的“里弄”情怀和陈少琪所出生、长大的香港有很多共通之处,都包含了父母之爱、邻里之爱这样的元素。 陈少琪看到了其中人与人、人与建筑、人与时代环境、人与商业的种种关系。他想通过这部剧来给置身于城市时代变化中的人们一些思考:怎么样才可以活得有温度?怎么样把应该保留下来的、应该值得怀念的东西好好保存下来?

本剧音乐部分的创作,则交由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音乐银熊奖获得者金培达来完成。金培达最早为内地观众所熟知是通过电影《星语星愿》《如果·爱》和《七月与安生》的配乐。近些年也参与到华语原创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以及《啊!鼓岭》的创作。

国产中小型音乐剧近两年来呈多样发展趋势。有从百老汇或韩国等直接汉化过来的,如《妈妈咪呀!》《我的遗愿清单》;有依托经典文学脚本而作的《月亮和六便士》《信》;也有用已有流行音乐穿起剧情的,如《不能说的秘密》《马不停蹄的忧伤》等,这些大多无论在故事脚本还是音乐上都有“原作”在。这让《爱在星光里》在全方位上的原创性都显得难能可贵,是本次艺术节最受期待的音乐剧类作品。

优秀国产原创歌剧,尽显“民族性”

在歌剧领域内,本届艺术节除了引进国外经典项目外,还有三部国产原创歌剧也格外引人瞩目。他们的主题凸显着强烈的民族气质和精神,在音乐创作和舞台呈现上也用到了非常多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元素,代表着民族歌剧的较高水准。

上海歌剧院歌剧《晨钟》

特别提点:为生命敲响晨钟

晨钟配图%282054630%29-201811(2063635)-20181119181722_副本.jpg

《晨钟》将通过李大钊从日本留学后回国宣传救国真理、领导工人运动,直至最后被军阀张作霖杀害这短暂而伟大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历史瞬间,表现一位忠贞的爱国者为中国寻找未来、为民族探寻真理、为革命奔走呐喊、为共产主义理想慷慨赴死的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该剧编剧姚远,作曲许舒亚,导演胡宗琪。作曲许舒亚说,《晨钟》的剧本和大多数歌剧不同,没有以故事性的情节冲突体现戏剧性,而是通过不同人物所处的不同境遇、持有的不同见解制造冲突,这种冲突也不像大多数歌剧那样简单,而是更复杂。创排《晨钟》,不仅是以李大钊这一革命先烈为理想奋斗牺牲的壮举,来讴歌中国共产党为打破旧世界、创造美好新世界所进行的不懈奋斗,更是希望在重温革命先烈的坚定信仰与浪漫理想中,重识伟大理想的神圣、浴血牺牲的神圣、信念坚定的神圣,通过艺术化的再现,让爱党爱国主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能真正走进民众内心,让观众为这位怀揣浪漫理想与情怀的革命斗士所感动、所振奋。

江苏省演艺集团  歌剧《运之河》

特别提点:具有史诗气质

大运河.jpg

该剧以隋炀帝、萧后为主角,剧情围绕大运河展开,以大运河的开掘、通航和隋唐的朝代更迭为主题,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主线,客观还原了隋炀帝开大运河的历史功过。

该歌剧由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唐建平作曲,著名编剧冯柏铭、冯必烈撰写剧本,国家一级编导邢时苗执导。音乐部分采用近现代手法创作,以原创正规歌剧兼具江苏民歌的特点,气势恢宏,内涵深刻,演员阵容强大,舞美大气,具有史诗性气质。以歌剧这一西方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江苏地域元素和国际化视野,呈现大运河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

无锡市歌舞剧院 歌剧《二泉》

特别提点:融入丰富的江南民族音乐元素

118+无锡歌舞团+黄定山导演作品+歌剧《二泉》摄影@舞蹈中国-刘海栋_副本.jpg

故事以华彦钧(瞎子阿炳)的坎坷一生为主线,表现出阿炳对音乐、对光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该剧以无锡市歌舞剧院为演出班底,由《复兴之路》文学总执笔、国家一级编剧任卫新担任编剧,国家一级导演黄定山担任总导演,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饰演阿炳。

全剧将近20首歌曲,剧中还融入越剧、江南小调、无锡地方民歌、苏州评弹等丰富民族音乐元素,帮助凸显人物的心理,烘托故事情节。全体演职人员小到市井人物的叫卖声、群众演员的细微动作,大到歌词台本旋律的反复推敲、精雕细琢,无不高度还原、精益求精。

作者:任梦慈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还可以输入300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