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的激活需要尊重记忆,也需要情感联系
2018-05-24 12:05:55 作者:范昕 吴钰

春明粗纺厂变身M50艺术区,南市发电厂变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煤码头变身龙美术馆西岸馆……我们身边,工业遗存华丽转身的案例越来越不鲜见。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丰富多样的工业遗迹在城市空间中占据了很大比例。厂房作为曾经上海重要的经济来源和历史的骄傲,随着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工厂的迁移,一度成为萧索沉寂的空间。但如今,与后现代的创意文化碰撞,它们正被赋予新的活力,转型成为全新的上海创意文化地标,充分彰显国际文化大都市精气神的独特魅力。

37d12f2eb9389b50628198468f35e5dde7116ea3.jpg

差一点,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就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也未必成为工业遗产转身的经典案例。近20年前,这座美术馆选择在一座旧发电厂的基础上改建成立。当时,有一份设计方案提议,拆除发电厂原有的大烟囱。好在,馆方对此说了“不”,选择尊重原有的建筑肌理与特色文脉。这才有了这家现代美术馆巧妙利用工业建筑的形象特征和空间组织所塑造出来的独特气质。

在近日举办的“艺术,钢铁之都的蝶变”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论坛上,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弗朗西丝·莫里斯分享的经验给人们颇多启示。因为即将在上海铺展开来的一张美丽蓝图——3.25平方公里的宝武集团不锈钢地块即将变身成为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海内外多位艺术界、建筑界的专家学者汇集在这个论坛。

时下,工业产能的过剩,使得全球各地太多工厂厂区面临转型。而转型仅仅是改建原有建筑、换一种业态注入吗?这条“蝶变”之路究竟该如何走,其实正是人们需要停下匆匆脚步、静心想一想的。

今天,全世界都在拥抱这个工业遗产再利用的黄金时代

在世界范围内,对于工业遗产的改建与再利用已有近百年历史。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秘书长斯蒂芬·修斯说,在他的家乡南威尔士,曾经的世界钢铁制造中心,有一幢建于1830年代的建筑,原用作瓷器仓库,1930年代被改建为剧院,1980年代又成了酒吧。类似的工业建筑在不断改造过程中得到再利用。“很多大型的工业建筑都可以通过改造重新发挥其作用和功能。旧有工业设施向艺术和创意转身的案例遍布全球。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工业遗产改造的黄金时代。”

7add9b8afe334cf48500e3eaa46564e0.jpeg

上海同样不乏这样的案例,春明粗纺厂变身M50艺术区,南市发电厂变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煤码头变身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丰富多样的工业遗迹在城市空间中占据很大比例。厂房作为曾经上海重要的经济来源和历史的骄傲,随着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工厂的迁移,一度成为消极空间。但如今,与后现代的创意文化碰撞,它们正被赋予新的活力。建筑学专家、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透露,早期上海的工业遗产转化之路,其实出于艺术家自发的一种选择。1990年代末,由于在规划上未明确改造和再开发的用途,空间广阔而租金低廉,工厂仓库开始受到艺术家的青睐。冲着每天每平方米一毛钱的租金,陈逸飞和尔冬强走进了田子坊里弄中的厂房,开启了它朝着艺术空间的蝶变之路。人们开始主动面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并研究梳理了一系列工业建筑,更多的艺术家投身其中,由此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知名的艺术园区。

当人们面对工业遗产时,面对的不仅仅是一具空壳

所谓的工业遗存,它首先是有历史的。这些历史承载着不同年代的人们的情感和记忆,是需要被尊重的。这一点,成为很多专家的共识。

4.JPG

“工业遗产本身不是一张白纸,不是一具空壳。在忘记工业遗产建筑的过去之前,我们一定要把它的过去记录下来,然后再考虑应用。这是它们通向未来的关键。否则,我们将会永远失去这些工业遗产。”修斯直言。他透露道,大规模工业建筑转换中,主要的国际原则是尊重原有的美学,以及尊重建筑的历史——很多工业建筑的价值正来自于其历史特色。因此,保护中不仅要留下单纯的厂区、建筑的躯壳,更重要的是要留下工业的记忆,留下流程和工艺中的故事。在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那便是专门考察工业建筑,进而对其进行改造设计,在此过程中,记录它们过去的生产流程,也记录它们的改造过程。这些记录将被统统存入档案,并在网站上公布于众。

工业遗产 “蝶变”的关节点,在于与大众建立起的情感联系

今天的工业产能过剩,恰恰给予工业遗产难得的发展契机,让人们重新思考工业遗存的价值再生。不少专家都强调,这种价值不仅在于其在文化艺术改造后带来的商业、观光效益,更在于与身处这座城市的大众所建立起的深刻的情感联系。

“工业文化遗产不能像文物那样保护,也不能任凭重要的历史记忆在城市快速发展中消失,保存的同时需要让它们融入生活,成为今天城市的一个部分。”说到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伍江提出了 “活化”这一概念。艺术评论家徐明松则提到,工业遗存的价值再生,应该恢复到更本真的层面,应该尤其关注发展的内在部分。 “工业建筑所带来的巨大空间,只是表面上的惊喜,最终这些空间还是需要与观众相连,拥有一种内在的东西能够打动人心。”

3.JPG

由一座旧发电厂改建而成的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2000年开馆至今,即以实际行动划下工业遗存破茧重生的轨迹。莫里斯坦言,泰特在改建时采用的设计方案一方面保留原有建筑的钢铁框架与工业化味道,另一方面相比传统美术馆运用了更多的自然光,提供了更多能为市民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这家美术馆在揭幕第一年参观人次就达到了500万。此后,它还带动了周边的蓬勃发展,将所处地带激活成为 “会呼吸的空间”,伦敦城市的“心脏”。

复兴纽约运河沿线以工业遗产为主的24个节点的案例,是建筑师吴家莹分享的。尽管这目前只是一份设计方案,却打开了工业遗存城市更新的新视角:在大数据思维方式下,系统、有机地整合环境资源,注入艺术表现形式。比如,这份方案选择在一个工厂集中的制造业基地引入艺术工作室和画廊,将老码头区域与户外活动、步道结合在一起,以雕塑公园的方式致敬运河尽头的众多泊口,最终这24个结点或将能为一整片区域“催化”出迷人的艺术文化氛围。

2.JPG

这些工业遗产的转身堪称经典

德国欧伯豪森储气罐展览馆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欧伯豪森城拥有全欧洲最大的瓦斯罐。它建于1929年,直径67米,高118米,曾为炼钢厂提供所需的瓦斯燃料,1988年停止运转。1994年,这一被公认为  “景观杀手”的庞然大物被巧妙改造成为全欧洲最奇特的展览场所。透过采光天窗,整个展馆营造出一个巨大的全封闭式空间。这种戏剧性的展览空间体验,有如科幻电影中的外层空间世界,让参访者惊艳不已。罐内还设有一个直通罐顶的电梯,可以俯视罐内全景。

美国西雅图油库公园

美国西雅图油库公园的原址,是一家原油生产厂,位于联合湖北岸,与市中心隔岸相对。它始建于1906年,1956年倒闭。长期以来,这块延伸入联合湖的污染严重的“垃圾岛”是当地居民的眼中钉。1970年代,这家工厂在景观设计师哈克的构想下转身成为一座新公园,面积达8万平方米。经过有选择的删减后,剩下的工业设备被保留了下来。置身公园草地上的这些庞然大物,就像后工业时代的艺术品。公园甚至成为了电影 《西雅图夜未眠》的取景地,当年电影里的水上小屋至今还留在那里。


作者:文汇报范昕吴钰

制作编辑:童薇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还可以输入300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