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上海国际艺术节 | 琉森现象:上海拥有全球性活跃市场和古典音乐未来 | |
2018-10-20 06:43:17 作者:姜方 |
在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迎来了在全球范围内都显得弥足珍贵的演出——被称为交响乐团“梦之队”的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在音乐总监里卡尔多·夏伊的率领下,18日起连续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和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上演五场音乐会。这不仅是这支古典音乐“天团”的沪上首演,而且开创了“琉森音乐节在上海”的驻场演出——第一次,一个享誉全球的古典音乐节“平移”接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琉森现象”这一全新的运作模式和演出效应,引发了国内外乐迷的热烈关注。
有业内人士认为,“琉森现象”的背后,是上海文化码头的聚集效应,越来越多顶级音乐家和知名乐团把上海作为海外演出的首站,甚至唯一一站。小提琴女神安妮-索菲·穆特等顶级演奏家,都将集中在一个月内前后在沪登台。华沙交响乐团、法国国家交响乐团等国家级乐团“扎堆”抵达,见证了中国古典乐市场的繁荣发展,以及上海作为国际演艺资源 “码头”的稳步提升。
“活力四射的上海作为中国的国际大都会,不仅是经济中心,更日益成为世界古典音乐的中心。”琉森音乐节总监迈克尔·哈弗里格说。而上交团长周平透露的一组数据也从另一个角度显示着上海作为亚洲演艺之都的影响力,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乐迷“打飞的”来沪听音乐会——仅以上海交响乐团2018/2019演出季的预售票为例,购票观众就来自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
艺术节的开放性和国际性,让上海魅力四射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走过的20年中,开放性和国际性与日俱增。据统计,20年来,共有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余名艺术家、700余个中外艺术团体造访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演了中外剧目1000多台,举办了200多项中外展览会。
著名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之子、指挥家大卫·斯特恩40年来,访沪频率不断提高,他亲眼见证着古典音乐在上海城市中的发展变迁,每每惊叹于“这里一切都是如此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尤其是在过去20年里,古典音乐在上海成长迅速,“无论是演出者的标准、运营管理的水平还是乐迷的素质,都有极大的飞跃。”这是著名指挥家里卡尔多·夏伊的由衷赞美。
正因如此,今年艺术节期间,享誉全球的琉森音乐节“平移”接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展为期一周的驻演,就此完成了两大著名艺术节庆见证历史的第一次“热烈拥抱”。琉森音乐节此次在艺术节里程碑式的亮相,离不开艺术节平台20年积累出的国际效应,也离不开上海文艺院团多年来在“文化走出去”中的不断开拓创新。
去年夏天,上交在音乐总监余隆率领下,成为首支登台琉森音乐节的中国乐团。彼时的瑞士琉森文化会议中心,在场两千多位欧洲观众给予“中国声音”四分钟的掌声与两次致意。投桃报李,今年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的新任“掌勺”者,将为上海乐迷献上诚意满满的曲目。“所有曲目‘复刻’今年8月在琉森音乐节表演过的作品”,不仅如此,夏伊还特别指出,为艺术节“艺术天空”启幕而在共青森林公园举行的户外音乐会,将以前所未有的巡演方式拉近与上海乐迷的距离。
古典音乐的未来在中国,来上海感受“爱乐之城”的热烈律动
德国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自2006年首次登台东方艺术中心至今,已是第六次来沪演出。为什么这位13岁时就深受大师卡拉扬欣赏的顶级演奏家频频造访申城?和穆特有着深厚渊源的柏林爱乐乐团也曾两次亮相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事实上,仅以东方艺术中心为例——2013年芝加哥交响乐团到访,2014年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前来,2015年洛杉矶爱乐乐团献演,2016年则迎来了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剧场的演出单上,几乎集齐世界十大交响乐团的身影,杜达梅尔、穆蒂、帕尔曼等古典乐界巨星的名字同样屡见不鲜。
穆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达的观点,在世界著名艺术家中颇具代表性。她说:“通过这些年的接触,不知不觉地,我深深地爱上了上海。”她发现上海观众的欣赏水平逐年提高,对曲目的期待和欣赏,十分专业,对演奏中细微的“呼吸”节奏变化,都十分敏感,“有机会的话,我希望常常来上海演奏。”穆特的“表白”并非虚言。此次她将携手华沙交响乐团演奏潘德列茨基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这是她首次在上海与大型管弦乐队合作演绎当代作品。而与穆特维持了30多年合作关系的潘德列茨基,则是西方现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该曲目在专业乐迷眼中无疑是对上海的“一份厚礼”。
“古典音乐的未来在中国!”几年前,指挥大师马泽尔来沪演出看到年轻而热情的乐迷时,曾如此感叹。西蒙·拉特尔曾在上海感受到了既接纳古典、又拥抱新潮的音乐氛围,也领略了申城市民对音乐的热爱。他说:“这座城市中的每个角落都发出了多元的艺术声音。在上海,我看到了古典音乐的明天。”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萨尔茨堡室内乐团、法国国家交响乐团等也将接连拜访上海,感受这座“爱乐之城”的热烈律动。
作者:姜方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