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诗歌节揭幕: 中外诗人齐聚,诗情如桂花香弥漫
2018-10-20 19:10:59 作者:许旸

26162525z7gj.gif

“为什么写诗?”当这个问题被抛出来时,因第三届上海国际诗歌节而齐聚沪上的中外诗人给出了不同答案——“除了写诗,其他的我不知道该干什么”“母亲灯下看诗念诗的背影很安静很美”“诗歌创作发掘了隐藏的自我”……今天,第三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开幕,中外诗人交流会暨《上海文学》“第三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特刊”首发式下午在上海作协举办,在场近20名诗人分享写诗经历,发言被翻译成英、法、西班牙三种语言。

“如果把文字比作花朵的话,那么诗歌就是花的香气,金秋上海的桂花香气弥漫,如同闻到了诗歌的气味。”作家赵丽宏感慨,上海作协大厅曾接待过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诗人,他们用不同的文字、语法、构思、声音、意象,创造出形态迥然相异的诗歌,而诗中潜藏的秘密,蕴含的情感,散发的气息,是如此丰富而神秘。

455123037.jpg

“当有人问我为什么写诗时,我一直都是疑惑的。很多人也问过类似的问题,我一般会回答‘因为没事可做,所以我才写诗’。当然认真追溯的话,我的写诗岁月跟人生经历是息息相关的。”丹麦诗人亨里克·诺德布兰德目前已出版超30部诗歌集,以及多部散文集、短篇小说集、两本儿童文学和两部小说,他获得了第三届上海国际诗歌节“金玉兰”大奖,去年摘得这一奖项的是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

1542451317.jpg

▲丹麦诗人亨里克·诺德布兰德

对于不少诗人来说,写诗近乎于本能。法国诗人菲利普·汤司林说,“为什么要写诗”换种方式来说,就是“为什么要呼吸”。“我呼吸是因为活着,写诗对我来说也是证明生命活力的方式。这不仅仅是一个比喻,诗歌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包括其他国家的语言、文明等。”

捕获3.PNG

▲中国诗人翟永明

“我选择写诗,确确实实是因为热爱诗歌。当我第一次读到诗歌的时候,我就爱上了诗。”诗人翟永明说,中国有句老话叫“眼缘”,而阅读诗歌对她来说就是特别合眼缘。“上大学,我念的是工科,毕业后也是分配到研究所工作。生活似乎一成不变,但从事诗歌创作后,生命进入一个比较自由的状态,能够在生活中结识更多的知音,交到很多共同热爱写作的朋友。”

“希腊有哲学家说过,未经思考的生命不值得过,我要说,当你深深思考过生命以后,没有被认真书写过,尤其没有被诗歌书写过的生命同样不值得过。”诗人欧阳江河说,诗歌唤起的是一些古老的生命,一些听不见的声音,但是这些声音某种意义上又是最新的以及没有被说出来的。而诗歌的魅力,正在于对难以言说的生命展开言说。

2038379861.jpg

▲《上海文学》第三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特刊

因为写诗,不少诗人发现了那个更隐蔽的自我。“我的第一首诗写于上海,它源于我内心深刻的不自信和茫然若失的感觉。”诗人陈先发说,写诗迫使他在日常生活的表象之下,看到一个更隐蔽和更内在的自我,“有时,日常生活并不完美,迫使我们不断向语言中的那个我‘呼救’‘求和’,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世界上最大的乐趣——语言创作。”

这也引起了比利时诗人杰曼·卓根布鲁特的共鸣。“写诗并不是写你真正过的日子,而是写你能够发现自我的部分。这也是我写诗的目的,我想找到一个新的自我,我相信大多数诗人也是。”

诗人臧棣,一直难忘几十年前母亲在灯下读诗的样子,“周边很安静,那个场景里的母亲对我童年来说是非常美丽的形象。平时的母亲不是这样,只有在她很私密的房间里面开灯读诗的时候,她好像跟我们家庭、跟她最爱的儿子之间有了不一样的独立生命姿态,对儿时的我具有很强烈的吸引。”在臧棣看来,写诗、读诗或者跟诗亲近的过程中,人能够获得一种对生命的觉悟,是找寻本我的过程,有种特殊的生命美感。

捕333.PNG

▲中国诗人赵丽宏

“曾经有人说,上海不是一座产生诗歌的城市,上海是小说,是散文,是舞台戏剧,上海和诗格格不入——这样的谬论,早已被诗人们的实践否定。”在赵丽宏看来,无数诗人在上海生活、观察、体验,寻找到诗意,并把它们凝固成文字,成为中国新诗百年发展的缩影。今天的上海,依然拥有众多诗歌创作和朗诵爱好者,校园诗社、企业诗社、社区诗社等基层社团蓬勃发展,诗歌正进一步走进日常生活,丰富着人们的心灵。

“诗歌那么美好,那么有意义,能够表达情感,为什么不写诗呢?”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国际诗歌节组委会主任王伟,听了中外诗人们发言后感触很深,他总结出写诗的四个美好原因——诗歌是超越世俗生活的追求;诗歌是人类情感最美好优雅的表达;诗歌是思想的优秀承载体;诗歌也是一种通用的世界语言。

捕获33_副本.png

如今,走过三届的上海国际诗歌节,以多角度、多层次形式,促成国内外知名诗人和读者互动,产生了持续的连锁效应,见证着诗歌和这座城市水乳交融的渊源,展示出上海和中国的文化活力。恰如有诗人写道:上海的大街小巷,犹如图书馆藏书库中幽长曲折的走道,路边的建筑,恰似典籍琳琅的书柜,书柜里那些闭锁的书本,正在被诗人们一本一本打开,用自己的诗歌大声阅读,世界听见了从黄浦江畔飞扬起的美妙诗情。

本届上海国际诗歌节主题为“诗和我的故乡”,为期五天,丹麦诗人亨里克·诺德布兰德、法国诗人菲利普·汤司林、让-皮埃尔·西蒙安、阿根廷诗人格拉谢拉·阿劳斯、比利时诗人杰曼·卓根布鲁特、匈牙利诗人伊什特万·凯梅尼、新加坡诗人许福吉、中国诗人翟永明、欧阳江河、杨克、陈先发、臧棣等诗人,将在上海图书馆、龙美术馆、上海植物园、华东师范大学、思南公馆、崇明区和静安区图书馆等地参与一系列活动。本届诗歌节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宣传部主办。

4.PNG

<<<<相关链接

亨里克·诺德布兰德诗作摘选

《无论我们去哪里》

无论我们去哪里,总是到得太迟

无法体验要去找寻的事物。

在我们停留的所有城市

总有无形的东西在困扰我们:

回到一所房子总是太晚

总是来不及到花园赏月

爱上一个女人总是太迟。

无论走在哪一条熟知的街道

总与要寻觅的花园擦身而过

浓郁花香弥漫整个街区。

无论夜晚回到哪所房子

总是回得太晚不为人知。

无论在哪一条河流找寻自己的倒影

总是转身的一瞬才看清自己。

《我们的爱情就像拜占庭》

我们的爱情就像拜占庭

一定如此

在最后那一晚。想像中

一定有光

浮在人们的面孔上

他们拥挤在大街上

或三五成群地

聚在街角和广场

低声交谈

令我忆起

你撩拨秀发

看向我时

脸上的光彩

想像之中,他们之间

话并不多,谈的不过

平常之事,

他们一直尝试交谈

未表达出

心中所想

谈话即停止

然后再一次尝试

然后再一次放弃

然后看向彼此

然后垂下眼睛。

譬如,真正古老的圣像,

周身散发的光芒

如城池燃烧的火光

如濒临死亡

在早亡人的遗像

和后人的记忆中

掷下的光。

当我在床上

面向你,我感觉自己

走进了一座

很久以前

葬身火海的教堂

唯有圣像眼眸里的黑暗

留下了

充满了毁灭的火焰。

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海作协供图

0
还可以输入300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