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上海这一年 | 对标全球卓越城市,实现国际水准文化设施全覆盖
2018-11-07 07:28:58 作者:黄启哲

41107_p14_b.jpg

上海大剧院:汇聚全球首演、首秀今年10月,纽约城市芭蕾舞团带着《巴兰钦之夜》亮相上海大剧院献上在中国内地的首演。

党的十九大闭幕一年来,在上海“文创50条”的助推下,一批文化设施在全市16个区快速生长,八个演艺集聚区提升“亚洲演艺之都”活力能级,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百姓生活平添人文温度——

党的十九大闭幕一年来,一座座全新的城市文化地标相继在上海地图上点亮,具有国际水准与人文关怀的文化设施建设羽分两翼,助力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

一翼是一批对标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文化设施实现全市16个区全覆盖。16个区近150个剧场上演全球文化艺术“零时差”,吸引海内外顶尖名家名团前来首演、首秀、首展。这些艺术殿堂标高着城市文化品牌的辨识度,也彰显着广大市民美育培养的仪式感。

一翼是深扎进社区、乡村、居委会的亲民微空间,真正打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最后一公里”。上海1460余个行政村所覆盖的农家书屋、4500个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让市民在家门口有读书会,小区门口就能看好戏。书香艺馨浸润着都市的每一根毛细血管,让老百姓拥有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

这一年来,随着城市文化设施建设的两片羽翼日渐丰厚,多层次、多样态、阡陌纵横的城市文化空间日臻完善,从中衍生出一系列节展赛评更是高潮迭起,让上海城市的文化灯火365天全年无休。

可阅读的建筑,筑就有温度的城市。当上海振动两翼,一座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正承载着梦想,飞向新时代的辉煌。

timg (1).jpeg

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舞蹈家杨丽萍《春之祭》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举办世界首演。

打造高地:殿堂级文化地标让上海成为首演、首秀、首展的大码头

金秋时节,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如火如荼。短短一个月时间,45台中外剧(节)目、132场演出、350项艺术活动遍布全城16个区。其中有“欧洲音乐梦之队”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的第一次海外驻场,纽约城市芭蕾舞团的中国内地首秀,舞蹈家沈伟的中国内地首展,叶小纲交响乐新作《创世秘符》、舞蹈家杨丽萍《春之祭》等一批大师新作的全球首演。

有殿堂,艺术方显其崇高与经典;有殿堂,城市生活才有了仪式感。

一批殿堂级剧院标定的城市文化海拔,决定了艺术节上这些首演、首展、首秀的影响力,而艺术节这样的重大文化节庆也反哺于殿堂级剧院的文化艺术吸附力。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认为,殿堂级剧院与国际一流文化活动的相互成就,提升着城市文化品牌的标识度。

20181011234247_1a85c5e7fe86f680d84c3af6a18b52b4_1.jpeg

五度造访上海大剧院的澳大利亚国家芭蕾舞团,此次在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带来他们最新制作的《睡美人》,其舞美服饰充分彰显巴洛克之美,令观众啧啧惊叹。(Jeff Busby摄)

在上海集结全球演艺资源、迈向亚洲演艺之都的道路上,上海大剧院、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中华艺术宫等一系列殿堂级剧院、艺术场馆,功不可没。正如曾五次造访上海大剧院的澳大利亚国家芭蕾舞团总监大卫·麦卡利斯所言,有能力和魄力频频引进大型制作舞剧的城市与剧院,放眼世界也屈指可数。

近一年来,在上海“文创50条”的助推下,更多全新文化设施布局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快速生长:徐汇区的上海梦中心、奉贤区的九棵树艺术中心、宝山区的长滩音乐厅、青浦区的虹桥百老汇剧场群……连点成线,才有集聚效应。八个演艺集聚区成为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重要落点,其中以“演艺大世界”的新名号全新出发的人民广场剧场群,尤为亮眼。

timg.jpeg

95岁长江剧场化身“演艺大世界”最摩登的戏曲演出场所,为小剧场实验戏曲提供孵化空间。

承载着百年“戏码头”历史,凭借人民广场周边1.5平方公里区域内每平方公里14个的剧场密度,“演艺大世界”在今年重新亮相,其剧场密度不仅达到国内之最,更与全球演艺中心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相当,过一条马路就能看一场好戏。其中88岁的中国大戏院今年重新启幕,作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汇聚马连良、盖叫天、梅兰芳等南北名伶的舞台,如今已转型升级为世界名团名剧的中国首演地。涵盖九国19部剧目50余场的开幕演出季中,不仅有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改编作品《雪,覆盖下的真相》等剧的中国首演,还有余派坤生王珮瑜“同时同地同剧”地复刻了71年前孟小冬在此的演出《搜孤救孤》。台上台下,见证着传统戏曲的接力传承,和青年观众对传统文化重燃的热情呼应。

放眼未来,辉映浦江两岸的何止演艺大世界这一处闪耀的星光。随着徐汇滨江剧场群、世博园区旅游演出剧场群等八个演艺集聚区的相继建成,“不夜城”的流光溢彩,要从城市心脏一直延伸至奉贤的生态森林深处。

41107_p4_b.jpg

中华艺术宫:呈现现当代优秀艺术精品去年10月28日至今年4月15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在中华艺术宫举行。展览以96幅作品象征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卓越历程。参观人数屡创新高,并应观众要求两次延长展期,平均每天参观人次达6200人,最高峰时超过每天1.4万人次。

文化东进:许创新之城一个厚植人文土壤的浦东

党的十九大闭幕一年来,浦东开发开发开放谋划着新的突破,而厚植人文土壤,正是为区域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养育根脉。一年来,十几处地标性文化设施的在建和落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密度,更新着浦东的天际线。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浦东美术馆、浦东群艺馆、陆家嘴融书房、张江戏剧谷、唐丰苑文化客厅、望江驿文化客厅、上海之巅文化空间等一批文化空间品牌,站在新时代的出发点上,致力于满足浦东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

a83a3339a3004300b97a9c1299eebd3d.jpeg

分布在浦江东岸的22座望江驿已全部开放,每隔1公里就有1座,在这里,市民游客不仅可以享受绝佳江景,还能随心使用充电宝、无线网络、卫生间、饮用水、空调设备等。

“如果浦东的文化没有跟上来,那么上海只能称得上‘半个国际文化大都市’。”曾任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总经理的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林宏鸣如是感慨。曾经“浦东是不是需要那么多演出,有没有那么多观众”的疑问,已经不复存在。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以重大文化场馆建设带动的是文化资源的均衡配置,令浦江两岸都能引进国际顶尖演艺项目、培育文化市场,以及提升上海文艺原创力。如上海轻音乐团、上海淮剧团、上海沪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院团,率先与浦东观众形成了良性互动,不断推动浦东文化能级的提升。

aOPx-fznefki0661644.jpg

浦东新区推出高颜值“融书房”,既可以在这里劈情操,也可以“送书上门”。(郑峰摄)

在可见的未来两年内,仅浦东新区花木地区就将坐拥十多家一流文化、科技、演艺场馆,这些具有现代设计感的新建筑与毗邻的世纪公园城市绿肺融为一体,成为人文浦东的标志性新景观。无论是面积有望达到上海博物馆现馆舍两倍多的上博东馆;还是预计年接待读者人数可达400万人次的上图东馆,其指标均超越了原馆舍。“这两个项目是上海创新文化产业的思想发动机,对城市文化体系的构建,影响深远。”在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陈超看来,上海图书馆东馆将是“第三代图书馆”,是面向未来的信息数据交流分享的知识枢纽。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上海理应有这样的蓝图——成为未来宜居之城的文化生态样本,令创新与历史对话,艺术与自然共融,让浦江两岸,星光因文化而辉耀,灯火为艺术而通明。

四级网络:打通“最后一公里”,让“诗和远方”就在眼前

今年8月,一份针对15-65岁上海市民终身学习基本状况的“白皮书”出炉。其中一组数字令人瞩目——申城市民对社区学院、社区文化中心、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公共教育和文化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的满意度,分别达到98.3%、98.7%、98.4%、99.2%、99.3%。五个逼近于百分百的指标,或许正是一年来上海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级网络成果的最好体现。

WechatIMG595.jpeg

静安区文化馆的“光影车间”已成为市民家门口最便利的“影院”,这里还集结“静剧场”,咖啡馆等多个功能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覆盖面与适用性如何,最终要以老百姓的获得感来丈量。

在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公共文化研究室主任郑崇选看来,“人文之城”的魅力,来源于城市文脉的历史积淀与时代更新。而更为直观的体验,则是上海文化建设带给居民或游客的“可获得感”。如果说不断刷新的国际一流文化地标,标定着一座城市的文化高度,那么从市、区、街镇三级正在向居村第四级延伸的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亲民性公共文化小微空间,提升的则是一座城市的人文温度。以上海每一户居民家庭为原点所构建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让普通人距离文化艺术近一点,再近一点点。

9b65e5b0-a17e-47c1-94d9-642ba0895e8c.jpg

薄荷香文苑成为网友热衷“打卡”的农家书屋“网红”。

今年上海书展期间,青浦区朱家角镇林家村的“薄荷香文苑”一下成了“网红”。迈入一片篱笆掩映的小院,花香抢在书香前头与访客打着招呼。以天井相连的两栋书屋,原木色书架立于四壁,粗麻老布铺盖的矮桌别有一番俭朴韵致,侧坐一隅,茶香又伴着书页捎来问候。这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土生土长女主人陈君芳回馈乡邻、推广全民阅读的方式,也是当代乡村人热爱乡村、建设乡村、守望乡村的理想范本。正因为如此,这里与其他五家农家书屋,一起成为今年上海书展的分会场。与此同时,上海1460余个行政村已覆盖农家书屋,每年围绕阅读展开数万场文化娱乐活动。

2018%2F10月%2F加拿大%2FQQ图片20181019105542.jpg

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嘉定区系列演出首站加拿大蒙特利尔爵士芭蕾舞团《舞到爱尽处》在嘉定区文化馆上演。

这些亲民的小微空间如城市公共文化的造血细胞,在平凡的日子里满足着老百姓对文化艺术的点滴需求。近些年负责公共文化配送的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萧烨璎,见证着这份真真切切的获得感。今年市级配送菜单共有包括专业院团、文化公司等在内的174家社会主体提供501项产品,较往年两三百项的产品菜单大大扩容。菜单丰富了,老百姓点单也更灵活自由。而更多的文化资源也伴随着基层远郊设施的增加、完善,向远郊和基层倾斜。据萧烨璎介绍,2018年市级配送采购面向基层(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的占四成。如今远郊地区公共文化的人均享受额度已达到中心其他城区的两倍。而当商圈变身文化藏宝地,体验式消费拉动文化需求,也期望集民众智慧,创造更多公共文化空间的可能性,令家门口的文化客厅不再“千户一面”。

让文化浸润城市肌理,把“诗和远方”呈送到百姓跟前,是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最终使命所在。

41107_p34_b.jpg

作者:文汇记者 黄启哲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还可以输入300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