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耕耘与收获,聚力再谱华章 | 2018年终盘点 | |
2018-12-31 06:44:59 |
沪上实体书店不断回暖,今年全市新开近20家书店。图为钟书阁徐汇店。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牛犇入党】
注释:牛犇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11岁起从事表演工作,参演过《龙须沟》《红色娘子军》等一批脍炙人口的影片,2017年获得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近年来,牛犇多次向组织表达入党意愿。今年5月31日,中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演员剧团支部委员会同意吸收牛犇为中共预备党员。6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牛犇写信,勉励他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在从艺做人上为广大文艺工作者作表率。
盘点:6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新近入党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写信。习近平在信中说,得知你在耄耋之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我为此感到高兴。
习近平指出,你把党当作母亲,把入党当成神圣的事情,60多年矢志不渝追求进步,决心一辈子跟党走,这份执着的坚守令人感动。
习近平表示,几十年来,你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把为人民创作作为人生追求,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塑造了许多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受到人民群众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希望你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在从艺做人上作表率,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贡献力量。
总书记的信不仅对于一生矢志不渝跟党走的牛犇是种勉励,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更是莫大的鼓舞与鞭策。总书记的信经媒体刊发后,在中国文艺界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大家纷纷表示,牛犇和老一辈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为今天的文艺工作者树立了杰出的榜样。牛犇入党的经历以及总书记的勉励信,再一次提醒当下的文艺工作者:坚持为人民创作,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塑造更多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艺术形象,争做新时代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
【上海“文创50条”】
注释:为继续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上海制订了《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由总体要求、重点领域、市场体系、要素集聚等四方面组成,共有50条具体政策措施,因此又被称为上海“文创50条”。上海“文创50条”出台以来,短短一年内已结出累累硕果。
盘点:3月,“海视界—静安明珠影视城”启动建设,这是落实“文创50条”的首个落地影视基地项目。5月,上海文学博物馆确定选址四川北路,由虹口区与上海作协筹划共建。国庆期间,杨浦区图书馆新馆投入试开放。
而在整个11月,上海举办的各类艺术展览数量达到近150个。11月初,位于黄浦区的人民广场演艺区正式定名为“演艺大世界——人民广场剧场群”, “文创50条”重点支持的8个演艺集聚区正在火热建设中,天蟾逸夫舞台启动1994年改建以来最大规模修缮,而拥有近百年历史的长江剧场已经重新开门迎客;11月末,又有好消息传来,TI9(DOTA2国际邀请赛)、王者荣耀冬季赛等一批顶级赛事将在浦东新区落地,全球游戏平台Steam China也将落户张江;在徐汇滨江艺术集聚区,西岸艺博会今年首次以“双馆”形式亮相;首届进博会、首届长三角文博会等接连举办,大力提升了在沪举办的国家级展会的能级和水平。
从“全球影视创制中心”“亚洲演艺之都”“全球电竞之都”,到“国际设计之都”“国际时尚之都”“国际品牌之都”“国际会展之都”……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正在“文创50条”的推动下,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
【城市书房现象】
注释:今年,上海书香版图不断增添新地标、新样本,城市书房的群落效应日益显著,沪上文化生态生机勃勃。城市书房在三个层面展开——实体书店不断回暖,今年全市新开近20家书店,分布于商圈、高校、社区周边等;上海1460余个行政村覆盖农家书屋,每年围绕阅读展开数万场文化娱乐活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渐完善,书店与优质读书会项目相得益彰、出版机构与公共资源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出新型城市文化空间,城市书房现象成为推动全民阅读、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力量。
盘点:世界读书日当天,思南书局、作家书店、志达书店等沪上近十家实体书店新开或升级,以各具特色的布局定位和阅读推广,奉上琳琅满目的“书香礼包”。今年,上海新增了大夏书店、同济书店、陇上书店等5家高校书店,正向全市60余家高校实体书店全覆盖的目标稳步迈进。
每个月遍布上海各区的超百场不同梯次、主题、形式的讲座对谈,在书店、图书馆、社区、商圈遍地开花。黄浦江边的学习读书会、陆家嘴读书会、宝山区行知读书会、上海·故事读书会、 “大学之道”系列活动等相继揭幕。多个社区激活空间的文化能量,如嘉定图书馆24小时免费开放“我嘉书房”、闵行区小而美 “城市书房”、徐汇区街道两侧由公用电话亭改造而成的 “悦读亭”。此外,青浦区林家村薄荷香文苑等6家农家书屋首次成为今年上海书展分会场。
实体书店、读书会、农家书屋涌现的背后,是上海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从 《关于上海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到“文创50条”,上海步入 “加快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业态多元、充满活力的新型实体书店发展格局”的快车道。
【票房600亿】
注释:从2012年起,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票房收入步步走高:2012年171亿元,2013年218亿元,2015年441亿元,2017年559亿元。2018年尾声,中国影市更是以600亿元的新平台收官,同比上涨7.3%。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产影片票房占比十年来首次超过了六成。
盘点:2月,凭借春节档《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捉妖记2》等影片的强势出击,中国内地影市一个月爆收100亿元,与此同时1月至3月的中国影市以202.18亿元跃居今年一季度全球第一大市场。以《我不是药神》领衔的暑期档,在两个月收获138亿元票房。两大档期发力,外加年末现实主义之作《无名之辈》等片引发的小高潮,2018年中国影市得以交出600亿元成绩单。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出品”也刷新了纪录:首次突破年度100亿元。2018年在上海备案立项的影片达283项,约占全国8.2%;完片86部,有35部进入院线,年度累计票房约104亿元,占全国国产片总票房近30%。相比2017年上海全年,获49.6亿元票房,今年上海出品的影片票房实现翻番。其中,《无双》《我不是药神》《一出好戏》口碑市场双丰收;走工业路的《动物世界》,擦亮戏曲电影“金名片”的《挑山女人》《景阳钟》《曹操与杨修》,《大李小李和老李》的沪语版重启等,都在拓宽“上海出品”的边界;而以创作者论,“上海出品”里既有贾樟柯这样忠于自我表达的成熟电影人,更贡献了韩延、文牧野、黄渤等新生代导演,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持久活力。
【荧屏上海现象】
注释:2018年,共有25部“上海出品”登陆全国各大电视台。尤其是12月,《大浦东》《大江大河》《外滩钟声》三部上海出品、上海取材、上海视角的电视剧掀起了一波收视热潮。在专家看来,40年来上海这片改革热土的沧海桑田、百姓的丰饶收获,共同淬炼出了中国荧屏的“上海现象”。
盘点:《大浦东》以大时代为构建,以小人物为切入口,讲述了一批金融领域年轻人才的成长历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0周年之际,亮相国家级平台央视一套黄金档;《大江大河》也从经济改革入手,以三名主人公在国有、集体、个体三个不同经济领域的奋进,折射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在北京卫视和东方卫视拼播后,包揽全国卫视同时段收视前二;《外滩钟声》聚焦上海普通人家,以一条名为梧桐里的弄堂变迁反映出普通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生活画卷,在浙江卫视和安徽卫视播出后该剧多名主演轮番登上网络热搜。三部作品虽然聚焦领域不尽相同,但都因忠实复刻时代氛围、准确还原历史进程中标志性事件,使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40年来,是什么推动了巨变?依靠电视剧独有的魅力,这批作品在润物无声中给出了问题的答案。
【上海足球中超首冠】
注释:11月7日,中超联赛第29轮,坐镇主场的上海上港队以2比1战胜北京人和队,这场胜利不仅让上港队提前一轮夺得中超联赛冠军,同时也终结了广州恒大对于中超联赛长达七年的统治。这个冠军是上海足球历史上第一次夺得中超联赛冠军,也是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上海足球赢得的第二个顶级联赛冠军头衔。
盘点:经过数年努力之后,上港队本赛季的夺冠可谓水到渠成。首先,上港队拥有一批能力出众、年龄结构也非常合理的本土球员,在经常进入首发名单的球员中,于海31岁;蔡慧康、王燊超、吕文君30岁;武磊、颜骏凌27岁;贺惯、傅欢、石柯、张卫等球员的年龄则基本都在25岁左右。自2013赛季进入中超后,五年的磨练让这批球员经验日渐丰富,他们的存在当属球队夺冠的最主要原因。其次,上港队本赛季拥有的外援堪称中超顶级,胡尔克和奥斯卡两人的作用自不用多说,艾哈迈多夫和埃尔克森也时常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最后,让上港队站上最高领奖台离不开主帅佩雷拉对球队的悉心调教,这虽然只是他来到上港的第一个赛季,但葡萄牙教练打造了一套非常适合上港队的战术体系,阵型紧凑的中后场防守让上港队以33个总失球数排名中超最少,而更自由灵活的进攻战术充分发挥了胡尔克、奥斯卡和武磊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武磊本赛季的表现尤为亮眼,凭借单赛季27球的神勇表现加冕中超金靴奖和金球奖。
上港队本赛季的夺冠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大批正处于职业生涯黄金期的球员将成为上港未来数年继续冲击冠军的强有力保障,如果球队阵容能继续保持稳定,那么这支队伍的未来的确令人期待。
【国宝回家】
注释:3月,青铜“虎鎣”将于英国被拍卖的消息传出后,国家文物局立即开展信息收集、鉴定研究,在基本确认青铜“虎鎣”为圆明园流失文物后,数次通过多种渠道联系英国相关拍卖机构,希望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4月11日,“虎鎣”如期拍卖。“逆转”出现在4月底,国家文物局收到英国拍卖机构负责人邮件,称青铜“虎鎣”境外买家希望将文物无条件捐赠给国家文物局。最终,11月23日,流失海外的青铜“虎鎣”搭乘飞机回到故土,并于12月11日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在这一波三折的过程中,流失海外的国宝“回家”成为广受关注的话题。
盘点:国家文物局在迎回“虎鎣”的同时,公布了一组数据:我国通过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已促成了30多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并形成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模式。青铜“虎鎣”的回归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范例。数量众多的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与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不无关联,而当下它们的回归,则彰显了中国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信念与负责态度,以及中国日渐强大的事实。
未来,还有更多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期待“回家”。由于国家的界限、利益的纠缠、时间的迁延,这注定是一条漫漫征途,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在此过程中,深思熟虑的智慧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海外流失文物以怎样的方式归来最相宜,在拓展文物追索渠道、广邀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等方面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进一步探索;又如,海外流失文物归来之后,除了妥善保管以外,后续研究也亟待跟进,以发挥文物本身更为深远的作用,实现其文化、艺术价值的回归。
作者:本报记者 王彦 黄启哲 宣晶 范昕 许旸 陈海翔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