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年前的上海是什么模样? 中国内地最早的城市年鉴《上海年鉴(1852)》将翻译出版
2019-03-20 07:10:32 作者:许旸

微信图片_20190320065728.jpg

《上海年鉴(1852)》封面。《上海年鉴(1852)》刊载的上海地图。

167年前,外国人视角下记录的上海,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丰富细节?为当下城市研究带来哪些启示?

《上海年鉴(1852)》(英文版)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内地第一本城市年鉴,刊载了当时绘制的最详细上海地图,收录了上海历史上第一次连续且系统的气象统计史料,记录了中国通商五口岸外侨一览、洋行名录、大事年表等珍贵史料。作为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整理研究”成果之一,《上海年鉴(1852)》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周育民担纲主要翻译,预计今年6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出版。

“如果说历史是棵大树,那么年鉴就是年轮,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肌理。在上海日益备受全球关注的今天,不断挖掘搜集梳理有关上海的历史史料,具有文献学价值和出版价值,弥足珍贵。”昨天下午在市政协召开的《上海年鉴(1852)》专家研讨会上,多名学者谈到,围绕早期外国人在中国编纂的“年鉴”,进行文献史料的挖掘、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当下的城市管理借鉴也颇具意义。研讨会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市文史资料研究会、上海市年鉴学会共同主办。

补史之缺、纠史之偏,“在一次拍卖活动上露面随即被上海方拍下”

《上海年鉴(1852)》于1852年1月由北华捷报馆编辑、字林洋行发行,载有中国通商五口外侨一览、洋行名录、大事年表、港口章程、上海概况等。如果与同时代的《香港年鉴》比较,它既有“历书”的内容,如历表,月相和日、月食,口岸和管理规章,有关机构、商业和侨民,进出口关税以及扬子江航行指南等,又另增“文献”一编,占全书的四分之三,以至其篇幅在当时外人在中国编纂的年鉴中首屈一指。

微信图片_20190320065739.jpg

《上海年鉴(1852)》刊载了当时绘制的最详细上海地图,收录了上海历史上第一次连续且系统的气象统计史料,记录了中国通商五口岸外侨一览、洋行名录、大事年表等珍贵史料主办方供图 制图:李洁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透露,寻找《上海年鉴(1852)》的过程并不容易。据记载,《上海年鉴》有1852年到1863年十种,但今天已不能得其全。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虽保存有1854、1860-1862《上海年鉴》,但检索世界大公共图书馆网络资料,发现1852年版、1853年版《上海年鉴》俱未见收藏,仅见于2015年某次海外拍卖信息。

2016年,《上海年鉴(1852)》终于在北京一次拍卖活动上“露面”,上海图书馆立即拍下收藏,并授权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影印翻译。学界认为,这是上海历史上的第一本年鉴,也是已知中国内地第一本年鉴。

早在2013年,复旦大学教授周振鹤提及上海图书馆收购罗氏藏书中有一册1854年版《上海年鉴》,为学者复原上海开埠初期面貌提供了重要史料。有学者认为这一发现“把上海城市综合年鉴的编纂历史推前80余年”。一度有说法称《上海年鉴(1854)》是“中国内地现存最早的年鉴”,然而学界经考证发现,1854年版《上海年鉴》是该系列年鉴中第三册,目前所知中国内地第一本城市年鉴应是该系列第一册——出版于1852年的《上海年鉴》。

陈军、王兴康、完颜绍元等多名历史学者表示,作为当时西方人的资料记录传统,年鉴本身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资料,能起到补史之缺、纠史之偏、详史之略的功用,与我们现存的史料进行比对补充。“年鉴不光记载了上海的‘一年’,还包括上海的气候环境、社会结构、风俗习惯,以及西方人在上海生活的情况,这些材料对我们了解160多年前的上海社会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有学者举了一例,据《上海租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出版)记载:1845年上海英租界设立时,在沪外人总数是50名左右。但翻阅《上海年鉴(1852)》可获知,开埠以来若干年份可以确定的上海侨民人数统计中,1845年显示人数为90人,这对现有资料是有力的补充。

堪称小型百科全书,一窥当时绘制的最详细上海地图和气象统计

周育民坦言,这份年鉴保留了开埠初期上海历史的许多重要信息,但“翻译难度非常大,需要考证多处人名地名,是一项艰辛的工作”。此次学界、图书馆界、出版界三方联手,不光要解决翻译难题,后续还将对年鉴进行多层次导读开发,将其中蕴含的大量丰富史料和学科加以大力挖掘梳理。

微信图片_20190320065744.png

比如,《上海年鉴(1852)》刊载了当时西方人绘制的最详细的上海地图,北至吴淞江虹口到曹家渡一线,南至白莲泾到龙华一线,东至黄浦江陆家嘴,西至徐家汇、法华镇,包括了境内重要的河道、步道、桥梁、寺庙以及其他地理信息,地名均分别用中英文标注,也解决了中国读者阅读早期西方人对于上海叙述的许多困惑。

年鉴还提供了开埠以来外国侨民在上海租界的人口统计、机构行号等资料。在这些资料中,外国侨民在上海的职业、身份和地位清晰可辨。

同时,该年鉴所收录《上海口岸1840-1850年气候观测均值一览表》和《气象测量记录摘要》是上海历史上第一次连续的、系统的气象统计史料。

年鉴资料中涉及上海地区的黄历、婚俗、灯会,以及有上海人物的长篇文章《徐光启记略》。周育民谈到,《徐光启记略》记载了年鉴作者考察过的一些遗迹,包括城内徐光启的故居与祠堂、徐光启晚年居住过的“双园”以及徐家汇徐家老宅的情况,并根据采访和地方志书叙述了徐家后代在上海地区的一些情况。其中有些铭文、碑刻、墓葬等史料上海地方史书缺载,这些英文史料多少可以弥补一些缺憾。

“这本《上海年鉴(1852)》其实是一本小型百科全书,对天文地理算术社科皆有涉及,通过它读者能一睹上海1850年代的风貌。”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说,不仅能纵向对比1850年代不同时期的行名资料,从而梳理汇票代理、船舶、银行、印刷、书业等行业发展,也可以横向总结早期上海在水运以及江南文化方面的轨迹。


作者:本报记者 许旸

编辑:周辰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