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 | 优质综艺重启实力派宝藏价值 | |
2019-04-07 05:57:24 作者:童薇菁 |
左小青在《声临其境》中展现层次丰富的表演。
《声临其境》《声入人心》等一批节目热播让好演员重新“上头条”
优质综艺重启实力派宝藏价值
■营销炒作和流量指标统统靠边,这批综艺节目通过专业视角重塑演艺人员的价值,重启艺术的纯真光芒
刘敏涛在《琅琊榜》里饰演的静妃。
“我请求你,我感激你,我爱你,永别了!”情到深处,刘敏涛来不及脱下高跟鞋便跪倒在舞台上。当独白戛然而止,主持人轻轻扶起她时,泪水仍挂在她的脸上,现场观众都哭了。在综艺节目《声临其境》里,演员刘敏涛演绎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经典独白,用她精湛的演技和饱满的情感征服了无数观众。
《声临其境》被很多人视为“宝藏节目”,而被称为“宝藏”的正是刘敏涛、王劲松、万茜、秦海璐、喻恩泰等实力派演员,他们用声音和台词塑造的各种精彩瞬间,让观众真正看到了表演艺术的丰富性。
无独有偶,“声乐选秀”《声入人心》节目中,不少男生选手并没有靠卖弄颜值“出圈”,而是靠比拼才华实力取胜。世界名曲的各种花式演绎,给观众的耳朵带来享受的同时,也为普及高雅艺术、推动音乐教育,上了一堂生动的美育课。
随着近期节目热播,唐国强、张丰毅、孙强、左小青、梅婷等淡出人们视线已久的老演员、低调的演技派大青衣,甚至数百年前威尔第的一首咏叹调都上了热搜。“营销炒作和流量指标统统靠边。这些综艺节目,正通过专业的视角重塑演艺人员的价值,重启艺术的纯真光芒。”在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看来,一批好演员通过综艺节目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二春”、“第三春”,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文艺市场理性价值观的回归,但同时也应看到,“演技派”的回归不应只有综艺节目一个平台。
王劲松的演出让观众看到表演艺术的丰富性。
那些被遗忘的优秀演员、实力演技,重回聚光灯下
除了“一秒入戏”的经典独白,刘敏涛还在节目中游刃有余地表演了电影《穿PRADA的女魔头》里霸气的时尚女总裁米兰达,以及《麦兜响当当》中可爱诙谐的麦太太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展现了自身的才华和更多可能性。
自去年首播以来,《声临其境》不断让演技派、实力派占上头条。韩雪一人分饰八角,任意切换声线,“海绵宝宝”原音般的表演令观众“屏住呼吸”。万茜把声音化妆成“王熙凤”,骗过了评委张国立。“吕秀才”喻恩泰一登台就演绎了《亨利五世》中的名段,这是莎士比亚所有男性独白里公认最难的一段,而他不仅全文背得酣畅淋漓,配上纯正的英音,验证了表演、导演艺术研究双料博士的真材实学。
从未大红大紫但塑造过无数感人形象的王劲松,为《教父》《冰川时代》等经典作品配音时,一会儿是低沉磁性的马龙·白兰度,一会儿是活泼可爱的树鼩,将声音中的断口、断气、节奏掌握得十分到位,连卡通形象冷到牙齿打颤的感觉都配了出来。节目中,无数人惊讶地发现,原来《军师联盟》中的荀彧,《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中的反一号蝎子,甚至《大明王朝1566》的杨金水,这些好的、坏的、贪的、蠢的、疯的、柔软的人物都是他,表现人物的爆发力和复杂性令人回味无穷。
跳出娱乐属性,建立专业度,用演员的基本素养之一的“说”来“秀”出演技实力,《声临其境》从开播第一期就火速赢得观众好感。同样具有行业“风向标”意味的还有《声入人心》。36位参赛选手中有“放下光环”的青歌赛冠军,有国家级艺术院团的歌剧演员,有热门影视金曲的演唱者,也有仍在音乐学院求学的学子。这档节目打破选手的领域和出身,多次以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为的是激发他们的音乐创造性,也让观众的注意力最大程度地回归音乐本身。从编排是否合理、巧妙中,既能够看到选手对音乐艺术的领悟力和敏感性,更能看到他们身上艺术品德的部分,而后者显然更为可贵。
无论是《声临其境》还是《声入人心》,都给观众和演艺圈上了生动的一课:能够为作品添彩增色的,一定不是苍白浮华的虚有其表,而是厚重纯粹的艺术魅力。“让职业的人做职业的事,对自身职业的敬畏和尊重会引领观众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副院长魏东晓认为,这些原创综艺节目不靠赛制产生刺激感,不强调输赢带来戏剧性,摒弃了以选秀和竞赛排位为核心的驱动机制,而以正确的艺术观、价值导向感染观众,反映出制作方对综艺节目本质的认知更加深刻。
《声入人心》节目中的选手靠比拼实力取得关注。
期待实力派重新做回主角,不只有综艺一个舞台
虽然在《声临其境》中刘敏涛从少女演到老年,过了一把“百变女王”的瘾,但走下综艺聚光灯,刘敏涛顿时“暗淡”了许多。当良心综艺将“戏好人不红”的演员一个个重新请回聚光灯下,并接受观众发自内心的“点赞”的同时,也牵扯出一个备受质疑的行业现状:曾几何时,这些演技派在大众银幕、荧屏上渐渐被边缘化甚至消失了?
息影七年后重回影视圈,刘敏涛已经成了“40+”女演员。电视剧《伪装者》中的“大姐”和《琅琊榜》里的“静妃”虽然为她打开了知名度,但刘敏涛在一次采访中坦言,在现在这个年龄阶段可挑选的角色很狭隘,中年女性想有场爱情戏都不容易。刘敏涛的表态,其实反映了国内当下中年女演员的普遍现状。生完两个孩子的姚晨再回到职场时,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她说自己明明到了一个演员最成熟的时刻,但市场上适合自己这个年龄段的戏却越来越少。
何止是“她们”,不再年轻或无法偶像化的男演员们,也面临着被影视作品边缘化的现实。撑起了电视剧《少帅》、演活了“张作霖”的李雪健说,“咱们(市场)不爱老年人的戏。”日前,在一场话剧新闻发布会上,戏骨濮存昕也向大众表态,一直演舞台剧不拍电影不是自己不情愿,而是没机会,“影视作品没我的活儿,我演的东西没人看。”他在大众荧屏上的身影,至今还定格在2012年电视剧《推拿》里那个仙风道骨的“沙复明”上。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古装剧、玄幻剧和武侠剧里,昔日的影帝视帝、老戏骨和资深演员们一个个成了流量明星的集体陪衬,有时更能看到他们组团出现“跑龙套”。流量明星负责赚钱,老戏骨负责贡献演技,以市场回报为唯一创作准绳,带来的是影视作品艺术水准的不断下跌。这些浮躁的IP剧、流量剧充斥荧屏,被网友们讥讽为“影视降级”,反复透支着观众市场的热情与期待。
《声临其境》这档节目的出现,被很多人视作“好演员的春天到了”。“但演技派只能靠综艺做回主角,显然还未迎来真正的春天。”黄昌勇表示,期待行业能够改变“劣币驱逐良币”的现状,驱散流量泡沫,从创作、制作上把好品质关,让更多艺术情操高尚、表演技术精湛的优秀演员挑起文艺创作的大梁。
作者:本报记者 童薇菁
制图:冯晓瑜
编辑:叶松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