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华书店:70年接力绘就书香地图 | |
2019-05-07 06:59:30 作者:许旸 |
新华书店徐汇日月光店近年来注重营造以书店为纽带的特色文化圈。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前不久,走过70年的上海新华书店又使出了“新招”——上海故事读书会开启“知沪者说”系列沙龙,立足上海历史,分享城市脉动;上海闵行新华书店依托上海自然博物馆等优质科普资源,展开一系列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服务,点燃孩子探索科学的求知火苗……拥有“新华”基因的实体书店正在以各具特色的个性化面貌,刷新人们对老牌国营书店的传统印象——“光的空间”既是书店也是美术馆、新华书店港汇店升级成时尚2.0版、上海书城五角场店聚合书友交流“杨浦故事”……
伴随上海解放而诞生的上海新华书店,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沪上书业探索创新发展之路的鲜活注脚。对不少70后、80后读者来说,小时候的新华书店就像最早的VR设备,让人徜徉书海窥见形形色色的虚拟故事、百态人生。
走过了战争烽烟,经历过曲折起伏,拥抱着改革的明媚,面对互联网、新业态的种种竞争压力,如今上海新华人正接过前辈的接力棒,继续擦亮金字招牌。从最初仅有两家网点发展到目前遍布全市各区百余家网点,在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作为城市阅读地标之一和布点最多的阅读网络,上海书城和全市新华书店积极转型,发挥阅读阵地作用。除了玛德琳绘本馆、新华一城书集等一批旗下品牌,“全国新书发布厅”“市民文化客厅”等活动渐成效应,融合图书、艺术、休闲、文创等元素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遍布申城,优质阅读资源日益覆盖更多人群,上海新华品牌绵延的书香地图,正徐徐释放文化向心力。
红色品牌点亮一代代读者的书香记忆
半个多世纪前,求知若渴的读者要捧读心仪的名著或学术书,并非易事。老一代“新华人”记忆犹新,1949年9月1日,华东新华书店总店设立上海分店,上海新华书店诞生。当年11月1日,有“远东第一大书店”之称的南京东路新华书店正式建店。条件艰苦的上世纪50年代,上海新华人依靠“背篓”精神,手提肩扛,送书下乡,把精神文化产品播撒到田间地头;改革开放初期,春风解冻,数不清的青年涌向新华书店,怀着对知识的美好渴求,争相抢购数理化课本、文学名著和汉译学术丛书。“新华书店”四个遒劲的红色毛体字,隔着几条马路就能远远望见,使人不由加快了前行的脚步。
“竭诚为读者服务”“为书找读者,为读者找书”等服务理念影响了几代新华人。原上海书城总经理、党委书记赵建平追忆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书籍以革命读物为主,也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小说作品。“书就几毛钱,那时百姓收入低,买书也算高档消费了。但去新华书店的人很多,如果有一本好书,一下子能发行几万册,风靡一时。青少年也常常在书店‘泡’着。部分新华书店还有租书、抄书服务,当时也没什么复印设备,一些人买不起就只能抄写,有时营业员也帮忙读者抄书。”
有的书卖完了未必继续进货,新华书店就有了“缺书代办”服务。“读者需要什么书又在店里买不到了,营业员就登记下来,再去书店、出版社那儿找。那时的营业员和读者就像朋友一样,很多读者几乎每天都去书店报道,一来就问‘今天来了什么好书啊’。”赵建平说。
与新华书店有整整一甲子书香情缘的资深读者可以作证——家有10万+藏书、曾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陈燮君记得,多年前的五一假期凌晨两点,他跑去南京东路新华书店排队,生怕去迟了就买不到心仪的书。“每次想买什么,就开个书单发给书城,工作人员帮忙在全国范围内搜罗,然后我去书店一次性买回。”在他看来,新华书店是城市的文化景观,也是人生重要的驿站。
1973年,上海新华书店各门市普遍开展“早夜门市”“租书业务”。1986年夏天,上海新华书店等主办的上海书市在上海展览中心拉开书香大幕。到了1998年底上海书城开业,人山人海绕着福州路、湖北路、浙江路、广东路排队,即便进场要买定价约三元的票,读者们还是争先恐后排队。外地人想来上海买书,首选也是上海书城,因为那里的书最全。
随着越来越多图书走进千家万户的书架与枕边,新世纪以来,阅读成了全民关心的大事。2006年中宣部等七部委发出开展全民阅读倡议书,2007年31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建议》,2014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上海新华书店走过的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余年,见证了人们庞大饥渴的阅读需求,出好书买好书成为“刚需”,国民阅读与文化自信紧密相随。
从图书卖场升级为人文空间+美学磁场
有资料显示,近年来全国营业面积超1万平方米的超级书城有33个,其中新华书店有近30个;5000-10000平方米的大型书城92个,新华书店占70多个;1000-5000平方米大型书店658个,新华书店约占550个。然而,装修陈旧、服务单一、教辅书占“半壁江山”的刻板印象也在一段时间里如影随形。
老品牌如何焕新?“以前信息不对称,大而全的书店几乎是读者接触新知的唯一地方,眼下多媒体信息传播发达,文化需求爆发式增长,书店里的书再多也抵不过线上电商,如果光是陈列一排排书架,实体书店早已无法吸引读者驻足。”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利告诉记者,从图书卖场到文化空间,再到生活美学磁场,新华书店正实现从传统零售到新零售时代的跨越,创造更多人与书、人与人邂逅的机会。
比如“光的空间·新华书店”,没有红白标识,没有棕色书架,没有白色天花板,看起来不像新华书店,却变成申城“网红”地标。1600平方米空间内,如临幻境的书架间,层层书籍尽收眼底,清水混凝土浇筑的阶梯旁,可感受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独特设计。在浩瀚书海中,读者可抬头仰望茫茫星空,或低头留下最文艺范儿的剪影。
新一轮的转型升级,诉说着老牌国营新华书店的变与不变。书店的外观、理念、业态变了,不变的是每一代读者书香地图里,都闪烁着新华书店的航灯。记者获悉,沪上新华书店正筹划打造以音乐、旅游等为主题的新型专业书店,力求成为深耕细分领域的“知识供应商”。
其实,这份雄心在几十年前就有迹可循。82岁老“新华人”、原上海新华书店静安区经理钱永林,曾为专业书店耗费大半辈子心血。“1982年上海诞生了全国第一家专业艺术书店,开门时轰动成怎样?四开间的门面里都是人。大家排队进,好像参观展览会一样。”钱老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正值11月初冬,身上的毛线衫却湿透了,汹涌热情的顾客还挤碎了八只玻璃柜台。人们有理由期待,承载中国几代人阅读故事和喜怒哀乐的新华书店,在新时代将持续焕发超级IP的文化能量。
作者:本报记者 许旸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