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最早的中译,便是普希金作品 | |
2019-06-06 08:56:17 |
普希金这位伟大的俄罗斯诗人的名字,是我们中国广大的读者非常熟悉的,他的不朽的作品也是最为我们所喜爱的。
远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我国就已经翻译了他的著名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当时这本书的题名被译为《俄国情史,斯密士玛利传,一名花心蝶梦录》)。根据我们目前所发现的史料,这不仅是普希金的作品在我国最早的中译,也是俄罗斯文学作品在我国最早的中译。
接着在1907年,鲁迅先生即用令飞的笔名写了《摩罗诗力说》(发表在1908年的《河南》月刊上),其中介绍了普式庚(即普希金)的生平和作品,并指出:“俄自有普式庚,文界始独立,故文史家芘宾谓真正之俄国文章,实与斯人偕起也”。鲁迅先生在同一篇文章中还又介绍了来尔孟多夫(莱蒙托夫)和鄂戈理(果戈里),这可说是我国最早介绍俄国文学的论文。
普希金的作品广泛地被介绍到我国来,主要是“五四”运动以后的事。首先是1920年北京新中国杂志社出版了《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第一集》,其中收了沈颖翻译的普希金的两个短篇《驿站监察史》和《雪媒》(即《暴风雪》),瞿秋白还专为前一篇小说写了序言。1921年,《小说月报》出版了《俄国文学研究》号外,其中刊载有普希金的传记和郑振铎翻译的小悲剧《莫萨特与沙莱里》。在单行本方面,共学社编译了一套“俄罗斯文学丛书”。这套丛书的第一种,就是1921年出版的安寿颐翻译的《甲必丹之女》,书前附有耿济之、郑振铎两人写的序文。1924年,亚东书局出版了赵诚之翻译的《普希金小说集》。从这个时候起,普希金的作品就陆续地被介绍到我国来,他的诗歌作品的译本,也开始出现在报章刊物上。及至鲁迅先生1934年创办了《译文》杂志之后,除零星地介绍过他的作品之外,还出过几次关于他的特辑,使中国的读者更有可能经常读到普希金的作品。
直到目前为止,普希金的诗歌作品、散文作品和戏剧作品,差不多全部有了中译,每一种作品都有几种译文。
在此可以顺便讲的,就是当1937年普希金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时,上海曾建立了他的铜像,但在上海沦陷期间,日寇把这个铜像盗走,这样直到1947年方重新兴建起来。诗人臧克家当时还写了《竖立了起来》一诗,来歌颂苏联雕刻家多玛加茲基新铸的普希金铜像。普希金的铜像在今天受到上海市民的热爱,它不仅成为上海的文化胜地之一,同时也成为中苏友好的最好的象征。
来源:(摘自戈宝权《普希金和中国》,原载于《文学评论》1959年04期)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