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品电影《攀登者》亮相电影节:好电影带人看见绝顶风光,更促人思考攀登意义
2019-06-17 06:46:13 作者:王彦

微信截图_20190617063052.png

▲《攀登者》剧组亮相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盛典。均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桑珠和夏伯渝,他们是电影之外的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电影最核心的内涵。

昨天,上影集团举行了影片《攀登者》的发布会,出品人任仲伦,监制徐克,编剧阿来,导演兼编剧李仁港,以及演员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等一众主创悉数到场。除此之外,上影还请来了两位特殊的座上宾。

桑珠是1975年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九名中国勇士之一。他说,“登山是一项没有观众的运动”,无人喝彩,仍一往直前。夏伯渝也在1975年的登珠峰队伍里,不幸的是,自然的威力夺去了他的双脚。此后漫长的40余年,成了夏伯渝为珠峰梦想不断在精神与身体上突破自我的旅途,他说,朝着目标不懈奋斗,奋斗的价值会在此过程中不断显现。

作为第一部正面描写中国登山英雄的故事片,即将于9月30日上映的《攀登者》很有可能产生超出电影的意义——它将以凛然英雄气致敬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引观众回望新中国攀登者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所创的辉煌,在不可能的条件下当惊世界殊。

就像编剧阿来说的那样:“登高历来是中华民族所向往的。而在抵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最终目的前,许多意义生成于‘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攀登过程中。”好电影并不仅仅满足于带人领略绝顶风光,它更会促使人思考攀登的意义。

影片以1960年、1975年中国两次从北坡成功登上珠峰的事实为蓝本,用“大三侠”和“小三侠”两代登山人的故事,纪念了不起的中国初代登山英雄。吴京、张译和刘小锋分别饰演“大三侠”方五洲、曲松林、徐浩天,他们是1960年站上世界之巅的中国人。井柏然、胡歌、陈龙分饰“小三侠”李国梁、杨光、林杰,他们和另外六名队友属于“登二代”。章子怡在片中出演气象学家徐缨。影片中显见的攀登意义,在于故事对历史事实的提纯上。例如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登顶时,曾冲破了层层壁垒;1975年二次登顶时,中国登山队头一回把觇标插上了世界之巅,让珠峰“身高”第一次使用了中国测绘的数据;又例如,向着险峰永远都会与付出、牺牲相伴。

50617_p30_b.jpg

▲曾攀登珠峰的桑珠(中)、夏伯渝(右)昨日出席《攀登者》发布会。

在创作层面的攀登意义,体现在主创们一步步靠近英雄前辈心路历程的旅途。为真实还原历史,主创在前期筹备阶段做了大量史料收集工作,无论是影片中富有历史年代感的场景搭建,还是1960年、1975年中国登山队员所使用的冰镐、冰爪、氧气瓶以及登山服等装备与服装道具,都遵循史料记载,做到真实还原。演员为接近角色,不仅每人都背着重达17公斤的登山装备进行训练和拍摄,吴京还曾独自登上青海岗什卡雪峰,在海拔5200多米的地方度过了半个月攀登生活。发布会现场,每位主演都选择了自己出演《攀登者》的关键词,坚韧、无畏、使命、阳光、情义、精准等精神,既是历史中人的,也在今天鼓舞着电影人的创作。

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电影有可能在更广阔的人群中激荡出意义的最大化——以影片中对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回望,串联起那个年代中国人的奋斗精神,带观众认知中国的英雄群像。影片出品人任仲伦有此比喻:“影片看见的,不仅是登山者的非凡人生,它还会打开一扇窗,让观众呼吸到中国的英雄气息。”新中国70年风雨兼程,每一位奋斗者何尝不是攀登者。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