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脑洞大开的设计,让人看到“建筑消去”的某种极限
2019-07-20 18:46:22 作者:范昕

WechatIMG31.jpeg

荷兰迷宫公园游客中心,泰斯耶克,荷兰

当越来越多光怪陆离的新兴建筑在现代都市争先恐后刷“存在感”,建筑界却也有这样一种声音愈发强烈:好的建筑不能脱离其周围的环境,它们不突兀、不抢眼,“存在感”其实是很弱的。近日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得主、日本建筑师石上纯也的中国首次个人展览“自由建筑”,就让人们看到设计在“建筑消去”模式中走到的某种极限。展览通过大尺度的模型、建筑手绘、设计手稿、影像资料等方式,揭示建筑师实现理念的过程与细节,给了当下建筑界一些启示。

WechatIMG30.jpeg

住宅与餐厅,山口县,日本

挖地造洞穴做餐厅,山谷中建礼堂,大海上造如棉花糖一般的建筑……这些都是石上纯也的设计脑洞。在他看来,建筑周围的环境是其设计项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往往将风景融入作品中,并不断改进并升华,甚至是改变它,借助对环境、自然与尺度的把握,将建筑转变为全新的风景,从而发现全新的世界。石上纯也并没有刻意引导大众去追寻一个建筑间的共同点,而是希望能够自由地思考建筑;尽可能灵活、广泛、巧妙地去拓展我对建筑的理解,跨越人们对建筑现有的刻板印象。他认为,或许可以将建筑的一般性——常用手法、类别和风格——放在一边,去重新考虑建筑,就像在一个所有建筑概念都不存在的世界中建造建筑一样。

WechatIMG28.jpeg

神奈川工科大学工作坊,神奈川县,日本

运用这样的“自由建筑”理念,石上纯也用遍及世界各地的实践超越了建筑现有知识与思考的边界。荷兰泰斯耶克的“荷兰迷宫公园游客中心”身处于一个始于19世纪的古迹公园,石上纯也没有试图改变既有环境,而是沿着已存的三条彼此交叉的散步小径,创作了一座人字形的走廊建筑。他消除了建筑中的柱子元素,以玻璃作为结构,不仅支撑顶部钢梁,而且反射并延伸了建筑周围的池塘、森林与草地的美景。在中国山东的一个狭小山谷内,石上纯也受邀建立一座“谷之教堂”。他模拟周围地势环境,创造出一座高达45米,宽仅为1.3米的建筑,身在山谷之中的这一又窄又高的空间甚至比山谷更具有山谷特性,泻入其深处的光线显得愈加沉静而圣洁。2018年于日本栃木县落成的“艺术生态植物园/水庭”,经过了长达五年的反复勘察、思考及建模。石上纯也将旁边因开发而将被砍伐的树木全部移植至庭园中,又将旁边的小河引入庭园内的小池子。存在这里的景观,以新的方式在庭园中重叠并相融,创出原本自然中不曾有过的新自然。

WechatIMG32.jpeg

谷之教堂,山东,中国

幼儿园、教堂、博物馆、景观公园、住宅和餐厅、花园、纪念碑、城市雕塑……“自由建筑”中展出的各类型建筑传递出了石上纯也作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他拒绝只坚持一种特有风格的可能性,而是根据周边环境、建筑的功能、使用者等条件,为每幢建筑赋予它独有的美学语境。

WechatIMG33.jpeg

艺术生态植物园/水庭,枥木县,日本

值得一提的是,石上纯也的建筑看上去观念超前,充满了技术性的挑战,看上去却是理性素净的,仿佛刻意忽略了建造过程中那惊人的复杂性。无论他把一片土地作为浇灌混凝土结构的住宅与餐厅项目,还是从地面缓缓浮现与当地景观融为一体、宛如石板搭成的树冠的蛇形画廊,或是将一个博物馆的拓展工程延伸到地下,重新显露和抬高了建筑的地基,石上纯也可以说是诗意和简洁建筑的创造者,同时隐藏在其建筑背后的是对人类在建筑中所处位置和当今技术挑战的思考。

WechatIMG34.jpeg

蛇形画廊展厅,伦敦,英国

作者:范昕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邢晓芳

图片均为石上纯也设计作品,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提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