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 | 如何向外国人讲述中国音乐的前世今生?谭盾推荐了这部书!
2019-08-18 20:35:04 作者:吴钰

2.JPG

上海音乐学院郭树荟教授今日下午在上海图书馆首发新书《来自中国的声音:中国传统音乐概览》,在讲座中向观众娓娓介绍了中国音乐的传统与当代,并在上海民族乐团青年男高音歌唱家朱志容带来的民歌和青年竹笛演奏家范临风现场演奏的笛曲中,为观众进行了现场导赏。

3.JPG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传承、续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中国文化使者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责任。而音乐是诸多文化中最能与人心灵沟通、作跨地域交流的世界语言。“中国音乐是一个大的范畴,它的表演、历史、美学都胶着在几千年历史的文脉中,”郭树荟表示,前辈对传统音乐理论进行了大量个案研究,而在90年代出现新的文化样态后,学者们纷纷开始为沟通大众、跨学科互动努力。她为新书筹备三年,试图将中国音乐的表现形式、人文思想、审美情趣置于历史文化的语境中:借用“弦索十三套”的框架,以传统史论为引、以艺术赏析为主,以学术研究的视野和深入浅出的笔触勾勒了百首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并以宏观视野梳理中国音乐发展历程,使读者将乐音、文字及与之相关联的人文、美学、历史相互映射,感受中国音乐文化的想象力和审美力。

1.JPG

“这本书对我来说挑战性很大,”郭树荟坦言,中国传统音乐的学科地位、大众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知都较为边缘。不过,传统文化复兴也带来了机遇。编写这套书目的契机,是经典947电台加入欧洲广播联盟时,负责人找来郭树荟,希望出一套面向普通大众和外国人的中国音乐介绍。郭树荟便从古琴开始入手,并陆续选取了更多经典民歌、器乐、戏曲、曲艺等题材广泛的作品,探讨不同音乐体裁与当代音乐作品之关联。古琴相关节目播出后,外方反馈极佳,在提高世界对中国音乐作品的认知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5.JPG

谈到新书中的内容,郭树荟尤其注重其中民歌的部分。她说,民歌是国家精神面貌的缩影。在古代,中国民歌传统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国风,刊印至今仍可供人们遥想当时如何吟唱。而在当代,民歌也是“细胞”一般辐射着其他音乐题材的基本单位,在各地域口耳相传,让听众从中感受时代语汇和社会镜像。“每个年代都有不同解读方式,传统民歌需要记忆传承,新的改良创编也不失民歌之魂。”她表示,新书出版后期待听到更多对于中国民歌的反馈。

郭树荟认为,传统音乐在当下要面临传承和国际化的双重挑战。“大众对传统音乐是不自然的接纳,很多孩子从小学钢琴,听过普契尼,却没听过昆曲。日本、韩国、印度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书籍之多、设计之精美,让青少年拿起来就想读想看,成为了大众接纳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而中国传统音乐相比于西方古典音乐,还处于启蒙阶段。我们学者有责任把经典呈现给大众,这本书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

4.JPG

作曲家谭盾在书展现场推荐该书

《来自中国的声音?中国传统音乐概览》因此尤其注意设计,全书彩色版中英对照,由牛津大学音乐学博士研究生李明月翻译,图文音像并茂,附有大量珍贵的史料图片,扫码即可聆听诸多名家的经典录音。它如同一幅音乐地图,为热爱中国音乐的海内外读者提供鉴赏、阅读与聆听的新视角,帮助读者全方位感受千年华夏文明孕育的东方声音。

作者:吴钰

图片来源:出版社供图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