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万能的吗?这些书告诉你真正“硬核”的科普常识
2019-08-23 19:13:57 作者:许旸

210006045ght.jpg

“科学好比厨房里的菜刀,既能做好事,也会干坏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科学史学者江晓原对这一比喻颇为满意,“我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比喻来形容科学,曾经用过‘交际花’等,最后发现‘菜刀’最合适。因为菜刀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而且具有两面性。以前,我们认为科学尽善尽美,提倡为科学献身;而菜刀的提法,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的工具意义——它是为人类服务的,我们要对科学有戒心,把它放在和其他知识平等的地位,这样才能客观理性地看待科学争议。”

这个夏天,江晓原主编的《江晓原科学读本》,所著的《西神的黄昏》《你不了解的真相:江晓原说科学》集中面世。其中,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江晓原科学读本》共六册,精选从古希腊到今天的科学元典,呈现了一组关于科学“从婴儿到儿童,从少年到成年”的“照片”,揭示科学之前世今生,探寻“科学真意”。丛书包括《科学建构:从几何模型到物理世界》《科学发现:揪住自然的尾巴尖》《科学验证:那些天空及世间的证明》《科学哲学:有一种追问没有尽头》《科学人文:新的科学理念》《科学反思:两种文化》,从不同视角探讨了“科学精神是什么”“科学的源头何在”“科学等于正确吗”“科学是至高无上的吗”“科学是万能的吗”“科学与人文之间是否还能‘平起平坐’”等系列问题,使读者能够直接阅读元典,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关注和理解科学。

undefined

“近距离观察科学的原点,更容易看清科学的初心,更容易看清科学精神的本质,把握科学成长的基本规律。”新书分享会上,江晓原直言,过去某一段时间里“读本”很热,但后来慢慢又“冷”了,原因是这些读本大部分内容无新意,或是作为教材的补充,单纯讲述科学知识,或是直接用牛顿等人原著,使得读者很难理解。

undefined

“这套科学读本首先是面向公众的,意在让读者亲近大师、探寻科学的源头;其次,这套书重点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能够扩宽读者的科学视野。”丛书选文“取舍”有个重要原则,就是首选那些科学家试图与大众对话的文章,代表了科学界对公众的回应,是最应该知晓的“科学硬核”。

2.JPG

作为商务印书馆与上海师范大学合作的“光启文库”丛书新出学术随笔之一,《西神的黄昏》从“科学祛魅”“神刊真相”“溯源悟真”三编来解构“西方之神”等国外顶级科学期刊,呼唤读者结束在精神上的自卑状态,以此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因此,《西神的黄昏》力求破解科学神话,寻觅“真正的科学”面貌,还科学以真。

在与学者韩建民的对谈中,江晓原介绍,全书第一编“科学祛魅编”分析近年重要的科学事件和新闻热点,指出科学本身的局限性,以及科学在运作过程中的社会建构性;第二编“神刊真相编”揭开了以英国《自然》杂志为代表的中国人心目中“神刊”真面目,细致全面分析了“神刊”如何借助影响因子游戏使自己高踞神坛,恶化学术生态;第三编“溯源悟真编”则从根本上对当今科学技术和科学主义进行反思,还科学作为工具应有的本来面目。

3.JPG

科学反思精神,同样也贯穿在《你不了解的真相:江晓原说科学》中,由华文出版社推出。江晓原从人工智能、基因技术、全球变暖、核电等当下热点切入,抛出他的思考:保护环境,并不必然意味着妨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的道理,反思科学,也并不必然意味着妨碍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甚至完全有理由认为,反思科学,只会有助于科学技术更加健康地发展,更好地为人类的福祉作出贡献。”

他谈到,对于“反思科学”这个提法,不少人接受起来还是会有顾虑。比如,一个常见的顾虑是:我们中国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现在就反思科学,会不会太早了点?会不会妨碍我们的科学发展?“其实,是不是需要反思科学,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与科学技术是否发达并无必然关系。除非是在还不存在科学技术的上古时代,那时确实不需要、也没有条件反思科学。世间有了科学技术之后,反思科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就有点像保护环境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即使在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也应该尽可能地去保护环境。如果在发展时不保护环境,等环境被破坏了再后悔、再治理就来不及了。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的。不反思科学和不保护环境,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还真有相通之处。”

11.PNG

前沿科学普及、科技教育启蒙读物,近年来一直是许多读者的心头好。在不少出版人看来,有料有趣的科学读物,不仅充满了知识点和干货,也具有通俗视角和人文情怀。这意味着从作者的专业性,到语言的严谨性、叙述的逻辑性,都马虎不得。

在舌尖文化兴盛的今天,“吃”这件事难道还可能成为心理疾病的表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帮助孩子战胜进食障碍》《告别情绪性进食的DBT方法》,上海书展期间,两书主译之一、SHMC临床心理科主任陈珏博士面向读者谈到,他所在的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接诊的进食障碍患者近年来增速很快,“希望通过科普图书的翻译和写作,促进大众对进食障碍问题的关注,并帮助更多的进食障碍患者获得帮助。”比如,进食障碍的表现往往被当作生活方式的选择,患者的痛苦并不广为人知,也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和同情。但是,进食障碍其实是疾病,而且后果非常严重。以神经性厌食为例,其病死率为5%-20%,比抑郁症更高,患者多死于极度节食所致的营养不良、多器官衰竭。而神经性贪食患者不仅因反复的暴食和清除行为而身体健康受损,其内心也非常痛苦,

他发现一个现象——进食障碍多起病于青少年阶段,父母对进食障碍的知晓是帮助孩子获得诊断和帮助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孩子患神经性厌食时,因为神经性厌食患者本身并不觉得自己患病,没有就诊意愿,反而是吃得越少、体重越低,越觉得自己“厉害”“有成就”。而神经性贪食、暴食症的患者常常有自责感、病耻感,可能会羞于寻求帮助。“另外,进食障碍的发生既与生物学因素有关,也与家庭、社会等文化环境因素有关,让大家了解进食障碍、理解进食障碍,不仅能帮助父母及患者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也有助于预防问题。”陈珏告诉读者,书中许多观点颇具启发性,如把疾病和孩子分开,赋权于父母、不能把父母隔离在专业治疗之外,不追问“为什么”等。面对“负面情绪-进食-负面情绪-进食”的恶性循环,书中也给出了有效建议,辩证行为治疗(DBT)是一种循证心理治疗方法,患者可以跟随该书进行练习,理解情绪失调与暴食之间的关系,学会辩证思维,以及打破情绪性进食恶性循环的技能。

微信图片_20190815131102.jpg

从原子深处到星系边缘,重庆出版集团开启科普阅读之旅。主打的经典畅销科普图书“科学可以这样看”系列,囊括大科学范畴,自然科学(天地生、数理化)、哲学、社会科学、心理学、工程学等现代前沿科技。丛书作者均为世界各科学领域的泰斗级专家,如理论物理学的加来道雄、布莱恩·考克斯、布莱恩·克莱格、李·斯莫林;神经生物学的阿德里安·雷恩;表观遗传学的内莎·凯里;哲学的诺曼·梅尔赫特;人类及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克等。

3.JPG

这套丛书已出版22本,包括《量子理论》 《生物中心主义》《物理学的未来》《量子宇宙》 《平行宇宙(新版) 》《达尔文的黑匣子》 《终极理论(第二版) 》《心灵的未来》 《行走零度(修订版)》等,已出版图书重印率达到100%,且多本图书突破10万以上的销售量。预计今年内总计出版36本,《量子时代》 《宇宙简史》 《不确定的边缘》 《自由基》 《搞不懂的13件事》《阿尔茨海默症有救了》等即将推出。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