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人类抗疫史,理性应对流行病,请收下这份科普书单
2020-01-22 08:51:42 作者:许旸

33.PNG

眼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已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实际上,病毒导致的流行性传染病一直是人类的天敌,历史上曾经多次爆发,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乃至生命。在一些网络帖子混淆视听、传播不实或误导信息时,我们需要学习更多科学知识,用理性思维筛选海量信息,去伪存真。

比如,每年冬季高发的流感,在大众认知中也存在防治误区。有数据显示,季节性流感在全球可导致5%-10%的成人和20%-30%的儿童发病,尤其是孕妇、婴幼儿、老人和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患流感后出现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较高。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志玲博士”帮你越过儿童用药的28个雷区》举例谈到,不少家长在用药规范上存在的一大“雷区”,就是分不清感冒类型,盲目使用抗病毒药。

事实上,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是两种不同疾病,前者引起的发热、流涕、咳嗽等常常使宝爸宝妈担心不已。有些人认为感冒是身体内有炎症,要用抗生素,这是错误的看法,没有并发细菌感染的感冒都不需要服用抗生素;还有些家长了解到孩子普通感冒和流感是病毒感染导致的,要及时服用抗病毒的药物,比如利巴韦林(病毒唑)。

微信图片_20200120192556.jpg

沪上首家“上海儿童个体化药学中心”专家李志玲结合多年临床工作,为文章的科学性提供了保障,也在思维模式、观察视角上贴近读者心理,向家长朋友全方位普及儿童用药知识,共同护航用药安全。她在临床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觉得孩子感冒了,在不确定是否为流感的情况下,就凭经验给孩子使用抗生素或感冒药,而孩子的感冒也确实好了。

“不少家长认为,这是自行用药起效了,相信自己的经验而忽视了流感的可怕。但是这些家长却不知道,在不用药的情况下,大多数流感也可以自愈,只在少数情况下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对于流感来说,常规的感冒药、抗生素毫无帮助,甚至会延误治疗时机。虽然大多数儿童流感能自己康复,但是儿童比起成人来说,更容易发生肺炎、脑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她提醒,在流感高发时节,即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家长要提前给孩子接种流感疫苗进行预防。

除了疫苗,口服奥司他韦是目前治疗儿童季节性流感的首选药物。书中介绍,奥司他韦是一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其在体内的进一步播散,降低其致病性,可用于甲型和乙型流感的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奥司他韦是处方药,只对流感病毒有效,对普通感冒是无效的。因此,如果宝宝是普通感冒的话,建议家长不要给孩子盲目使用奥司他韦。”志玲博士强调,治疗流感的最佳用药时间是首次出现流感症状的48小时内,越早用药越好。服用奥司他韦来预防流感,也是在接触其他确诊为流感的病患后越早用药预防效果越好,同样最好在48小时之内启用。如果已经超过48小时,服药也有一定益处,特别是病情严重或有发生并发症高危因素的儿童。需要特别强调,不建议滥用奥司他韦来预防流感,反对在没有高风险因素情况下自行使用奥司他韦来预防流感。

微信图片_20200120192601.png

一边是医学日新月异的进步令人叹为观止,一边却是普通百姓对自身和孩子身体一知半解,不时出现在朋友圈的一些“震惊体”养生帖,你一定不陌生。当知识更新瞬息万变,读者健康消费需求升级,如果科学知识和理性思维缺失,容易导致盲信和荒唐来占位。尤其是医学科普读物要善于将高深术语转码成通俗语言,个别词句的“改头换面”远远不够。

undefined

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乏味的叙述。学者约翰·巴里在历经7年推出《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向人类发问:假如全球性大流感再度来袭,我们如何应对?书中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重绘了1918年大流感爆发后的惨状,再现了这场史上最致命瘟疫发生、发展及肆虐全球的过程。它不仅帮助读者更全面了解流行性病毒的来源和特征,以及它们传播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更能让大家从抗击病毒的持久战中得到借鉴。

“无论是怎样起源的,病毒都只具备一种功能:复制自身。它侵入具有能量的细胞,然后就像操纵木偶一样,控制并利用细胞机器复制并组装出上千个、有时甚至是几十万个新病毒,最终摧毁细胞。完成这一切的力量源自病毒基因。”书中如是描述:流感病毒和其他一些病毒(而不是细菌)一起引发了包括咽喉疼等约90%的呼吸道传染病。冠状病毒(引起普通感冒及SARS的病原体)、副流感病毒,还有许多其他病毒都会引起类似流感的症状,彼此经常会被混淆。因此,人们有时会称这些轻微的呼吸道感染为“流行性感冒”,对此也是草草治疗了事。然而,流感并不仅仅是一场糟糕的感冒。它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病,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症状和流行病学行为。在人体中,病毒直接侵袭的是呼吸系统,当它逐渐渗透进肺的深部时就越来越危险。它会间接影响身体的许多部位,甚至连轻度感染都能引起肌肉和关节疼痛、剧烈头痛和虚脱,而且会引起更多严重的并发症。

undefined

此外,美国非虚构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同样以文学性笔触,予人警示,具有一定的纪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人们会发现,文明与病毒之间,有时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埃博拉进入网络,开始环球旅行。这时人类该怎么办?

微信图片_20200120192608.png

在专业人士看来,随着各种自媒体的兴起,健康知识传播呈爆炸式增长。但无论是毫不关心还是过度关注,这些心态都容易让伪科普钻空子,所以专业通俗的医学科普不能缺席,应及时补位。经常听到大人们有这样的说法——“感冒一直好不了?打一针抗生素就好了呀!”《消失的微生物》用实例告诉我们,如果每次生病就滥用抗生素、消炎药,很可能会催生出具有“耐药性”的超级细菌。结果就是,未来可能无药可用,完全不是超级细菌的对手——到最后,一次看似简单的感冒,就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年有8万人死于抗生素滥用,而孩子就是主要的受害者群体。


作者:许旸

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