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堪比谍战剧,疫情期间,老人悄悄跑进镇政府……
2020-02-14 12:00:45 作者:王磊

eca2-ipfprtn7556685.jpg

91岁老人捐款1万 “不用给我收据,不要问我名字、住哪里”图片由夹江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红星新闻

“我不是老糊涂了,我就是看到别人有难,想帮忙,要是有人说把钱退给我,我会特别难受。”13日,有媒体报道68岁的四川老人李学明这样回应网络上关于他捐款的争议。几天前,月收入不过千元的他将10071元钱留在镇政府,就一路小跑离开了。“要不是身份证搞丢了,他们发现不了。”捐钱的时候戴着帽子捂着口罩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老人“百密一疏”,在去镇政府补办身份证的时候被工作人员意外发现。

rou.JPG

2020_0212_ee7af6ddj00q5l0nc001ic000go00b4c.jpg

几天前,月收入不过千元的李学明将10071元钱留在镇政府,包得严严实实为的就是不留名,然后一路小跑离开了

这则令人感动的故事是这几天全国各地老人为疫情捐款的缩影:浙江杭州退休环卫工戚宝兴捐出10万元,江苏常州一名退休老工人捐出50万,在重庆路边摆摊的87岁老人倪素英捐出20万……新闻中这些老人拮据的生活和捐款数额形成对比,引发了该不该收下善款的讨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所有人的爱心都应该被善待。但是,对于老人来说最直接的方式——捐出积蓄,未必就是当下最有效的帮助。一线最需要的不是资金是物资,而老人手中的钱却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这角度出发,不仅应该提倡慈善的力所能及,更应该讲究捐助的方式方法,不妨“拦下”那些好心人。

d040-ipmxpvz6892223.jpg

2月12日,黑龙江双鸭山一名八旬老人要捐款5万元,就被民警婉拒。经济日报图

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老人的捐款能不能收”,可以看出全社会对慈善和公益的认识正在增强。一方面,在生活越来越好收入普遍提高的当下,已经有更多人意识到需要更加高效地对接捐助方和受捐助方,优化资金和物资的配置,向一线和最需要的地方倾斜;另一方,更加完备更加合理的公益制度也需要逐步建立,这样才能让捐助者老有所依不被“悲情”或“悲壮”笼罩。

捐款.JPG

单.JPG

老人的大实话令人感动!点赞

危机也是契机,此次疫情暴露出当下慈善公益事业存在的某些短板,让更多人意识到守望相助众志成城的力量需要更有效的机制作为支点。老人和善款的真实故事,不仅带给所有人精神激励,更应该成为思考构建这个支点的机会。

作者:王磊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