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秒诞生1条非遗视频,“守艺人”夜市直播带货,线上线下联动赋能非遗传承
2020-06-13 21:24:54 作者:许旸

undefined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提起非遗,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多是一些名胜古迹和手工技艺,但接地气、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创手艺同样蕴含着智慧。非遗如何更好融入当代生活?手工艺与直播“云带货”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今天傍晚,宝山区主办的上海市民文化节手工艺大赛的达人和艺术家,现身宝龙广场夜市,并通过直播方式在线露一手绝活。不到一小时,文化云平台观看量近4万人次,不少网友点评“手工艺品别具匠心,真美啊!”“好想拥有”“给达人们点赞”……

微信图片_20200613224840.jpg

微信图片_20200613224848.jpg

undefined

直播期间,自幼接触土布纺织技艺的苏荣丽展示了一系列新型土布手工艺品,2016年她创立了“布遥手工坊”工作室,将土布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利用土布制作了布艺胸针、口金包、挂件、水桶包、双肩包布等,时尚简约。

undefined

上海市级非遗宝山罗泾十字挑花技艺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晓蓉,则用一双巧手挑出非遗之花。自2016年接触罗泾十字挑花至今,她开发研制了不下百件非遗文创作品。“源于生活的非遗,不能只保存在博物馆或艺术馆里,要走得更长久、走进人心,就要还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undefined

undefined

直播屏幕上,一组“千日红”饰品,十分吸睛。虽说“花无百日红”,但艺术家们运用艺术创作手法,把金箔、红巧梅、蒲公英等元素融合在一起,装饰在挂件里,既呈现了缤纷悦目的色彩,又体现了永恒的美好寓意。

undefined

微信图片_20200613224843.jpg

引发网友好评的还有一组特色瓷片——你能想象吗,秋葵、藕片、跳舞花、叶脉等植物元素组合镶嵌在瓷片上,把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中的东方意境和西方抽象画形式融合在一起,呈现了不一样的视觉美学体验,让人爱不释手。

undefined

undefined

还有一组古色古香的木质杯垫,绘画元素凝固在水纹中,以极简造型体现形式的美感。一面是涟漪,一面是平静,犹如“在水一方”,层层叠叠的渐变绿沁人心脾,初夏风情呼之欲出。

批注 2020-06-13 203226.png

微信图片_20200613224829.jpg

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不仅在夜市赢得了市民驻足观看,也在网络上引发关注。专家认为,要激活非遗技艺、赋能老物件活力,直播是引流的一种方式,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给更多用户走近非遗技艺的机会,用创新引活水,才能让非遗不再陷入“临终关怀”的怪圈。

undefined

前不久发布的《非遗长图数据报告》显示,光是在快手APP每3秒钟就诞生1条非遗视频。在2018年里,有252万名用户在用快手记录非遗内容,其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用户占到了63.8%;他们共发布了1164万条非遗视频内容,累计共获得250亿播放量,相当于全国平均每人观看18次,收获5亿次点赞。以流量赋能非遗文化,让百年传承的中国手艺被看见、被记录,是业内一直在思考的命题。手艺人也是“守艺人”,这些“守”下来的技艺会通过屏幕走入大众视线。

微信图片_20200613224837.jpg

undefined

undefined

此次直播主播、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马琳长期关注市民美育,也是“边跑边艺术”小组发起人。“边跑边艺术”这一实践让“人人都是艺术家”口号在社会生活中成为可能,从而体现“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的理念。本次线上直播活动也是上海市民文化节手工艺大赛成果展的预告,“匠心之约 艺创生活”成果展将于6月底在上海宝山民间艺术博览馆开幕。

微信图片_20200613224834.jpg

有专家认为,一系列“云看展”“云导览”“云课程”“云销售”等不光为市民送上非遗大餐,也让人们在观展、课程的体验中,感受手工艺的魅力,促进市民美育的提升,唤起更多人对工匠精神的敬畏。

图片:主办方供图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