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湖帆、朱屺瞻、程十发……风格独特的众多名家何以通力完成浑然天成之作?
2020-08-07 20:18:44 作者:范昕

贺天健、赖少其、吴湖帆、涂克、王个簃、潘天寿、刘海粟、程十发、谢稚柳、唐云、陈秋草  开天辟地册  纸本设色  1956年  24×348cm  上海中国画院藏.jpg

贺天健、赖少其、吴湖帆、涂克、王个簃、潘天寿、刘海粟、程十发、谢稚柳、唐云、陈秋草《开天辟地》册,1956年

吴湖帆、贺天健、潘天寿、朱屺瞻、刘海粟、关良、陆俨少、程十发、唐云、江寒汀、谢稚柳……这一长串名字中的每一个,都在中国美术史上熠熠生辉,拥有各自独特的坐标。人们或许不知道,他们其实共享着同一个身份——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五六十年前留下不在少数的合作绘画作品。明天起,这些鲜为人知的作品将集结在于程十发美术馆揭幕的“星光璀璨·不同而和——上海中国画院藏合作画展”,共计40多件(组)80余幅。

微信图片_20200807195736.jpg

这个展览不仅丰富了大众对于这些国画大师的印象,拓宽了人们对于海派美术、新中国美术的认知,画中呈现出的这种彼此关照、通力协作的“不同而和”的艺术合作精神在今天仍旧有其积极的意义,为当下的主题美术创作提供了启发与借鉴。

唐云 陆俨少 张守成  青山着意化为桥  1965年.jpg

唐云、陆俨少、张守成《青山着意化为桥》,1965年

理解这样一批名家合作画的集中问世,需要理解它们所处的创作语境。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在北京、上海两地各建立一个中国画院的设想,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由此成立。画院于1960年正式成立,吸收了活跃在上海的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入编。在新国家、新社会的调度和调配下,画家们以薪金制的方式支持日常生活。从此,他们的艺术创作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而展开,获得了不同以往的新面貌。“画家们的合作画是上海中国画院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方式。这不仅是举众人之力绘制新国家气象万千的鸿篇巨制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彰显了集体主义的精神力量。”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程十发美术馆馆长陈翔告诉记者。

左起:张炎夫、吴青霞、张聿光、程十发、邓怀农.jpg

左起:张炎夫、吴青霞、张聿光、程十发、邓怀农

展览最令人大开眼界之处在于,每一位风格独特、性格鲜明的画家都能在合作画的集体绘画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他们以“不同”的笔墨“合力”成就一件件浑然天成的作品。这样的浑然天成,来自于画家们的谦谦君子风度——他们以有节制的表达来完成自己的绘画部分,给其他参与的同行留有充分的空间,彼此取长补短,使画面最终展现出各家之长的同时达到和谐统一。

画师集体创作  东风喜报牡丹开  1958年.jpg

画师集体创作《东风喜报牡丹开》,1958年

一幅长3.48米的手卷《开天辟地》创作于1956年,竟然是由吴湖帆、潘天寿等11位画家通力完成的。卷首书有的“开宗明义第一章”由赖少其题写,点明此画为“一九五六年八月一日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纪念”而作。

朱屺瞻  江山如此多娇·祖国山河无限好  纸本设色  1960年  33×67.5cm  上海中国画院藏.jpg

朱屺瞻 《江山如此多娇·祖国山河无限好》

贺天健  江山如此多娇·天下第一山之北固山  纸本水墨  1960年  32×68cm  上海中国画院藏.jpg

贺天健《江山如此多娇·天下第一山之北固山》

谢之光  江山如此多娇·白云深处  纸本设色  1960年  34×68.5cm  上海中国画院藏.jpg

谢之光《江山如此多娇·白云深处》

十八张一套的山水合作图册《江山如此多娇》,是上海中国画院山水组全体画师以每人绘制一幅作品的体例组成的,以示对画院成立的庆贺。杭州西湖、武汉东湖、舟山桃花岛、桂林山水、黄山、泰山、峨眉山、井冈山等祖国大好河山一一入画,朱屺瞻、贺天健、谢之光、谢稚柳、唐云等名家各显“神通”,甚至还有插上红旗的珠穆朗玛峰,那是吴湖帆画的。

足足画有十多种果蔬的一幅《农业大丰收 国庆万象新》,集齐了六位花鸟画家,其中就包括“海上花鸟四大名旦”中的唐云、江寒汀、张大壮。

谢稚柳  江山如此多娇·春后西湖  纸本设色  1960年  33.5×66.5cm  上海中国画院藏.jpg

谢稚柳 《江山如此多娇·春后西湖》

唐云  江山如此多娇·大江东去  纸本设色  1960年  33×66.5cm  上海中国画院藏.jpg

唐云《江山如此多娇·大江东去》

吴湖帆  江山如此多娇·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纸本设色  1960年  33.5×66.5cm  上海中国画院藏.jpg

吴湖帆《江山如此多娇·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画家们在合作画中齐心探索着用传统笔墨表现现实生活,尤其是现代化建设题材的现实生活。在绘画中画家常常运用新的绘画语言和图像编辑方式,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冲突的张力与紧张的平衡。这样的探索也使得中国画的艺术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就了美术史上特有的“新国画”“新山水画”。

左起:李秋君(背坐者)、侯碧漪、吴青霞、陈佩秋、.jpg

左起:李秋君(背坐者)、侯碧漪、吴青霞、陈佩秋

彰显新中国车间女工新貌的《线圈车间新貌》,是应野平、朱梅邨、姜大中、郁文华、程十发等五人合作的,刻画的是上海电机厂线圈车间工人以现代化机器取代手工操作的劳动场景,无论身着工装的女工还是有着复杂结构的机器,都早已跳出传统国画的程式。

1965年,唐云、陆俨少和张守成取意毛主席诗词“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合作绘制了名为《青山着意化为桥》的山水与花鸟融合的社会主义田园风景画,表达了画家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歌颂。也是在这一年,伍蠡甫与沈迈士合作了《蕃瓜弄》,坐落于苏州河北岸的蕃瓜弄,是上海第一个有5层楼房的工人新村,见证着一段振奋人心的历史。

伍蠡甫 沈迈士  蕃瓜弄  1965年.jpg

伍蠡甫、沈迈士《蕃瓜弄》,1965年

值得一提的是,画家们在合作画中的携手其实是在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充分各显所长。且看乐小英与应野平合作于1960年代的一组四幅《上海之春》,以大量的留白与洗练的笔墨让人过目难忘。乐小英最是以漫画闻名,他在这组画中画人,应野平补景,漫画和国画的奇妙碰撞,别有一番韵味。而在王仲清与应野平合作于1959年的《歃血为盟》中,画幅上则明确可见“王仲清写人物 应野平补景”的字样,而人物与山水正分别是这两位画家的长项。

应野平 汪观清  雪地冰天建设忙  1960年.jpg

应野平、汪观清《雪地冰天建设忙》,1960年

上海中国画院的画师们还曾以合作的方式担负起文化艺术普及的重任。1960年代,上海中国画院组织画师们撰写了《花鸟画谱》一书,以简明浅显的文字和规范清晰的图例,介绍花鸟画的基本技法,王个簃、江寒汀、唐云、张大壮等名家皆参与,而其中的画法,都是易学易懂、正宗正脉的技法,适宜初学入门。当时此谱一出,风靡一时。此次展览中,名家们进行现代大众传播转译的这些课徒稿也一并亮相。

65d556bbcb31406a977ccac3cf7785df.jpg

乐小英、应野平《上海之春·爱岗勤学习》,1960年代

作者:范昕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