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品《1921》亮相电影节反响热烈,青春与理想的高光时刻点燃第一批观众
2021-06-12 06:09:44 作者:王彦

微信截图_20210612060029.png

上海出品电影《1921》海报。

电影《1921》6月11日晚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后的数月时间,那群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人,在上海与怎样的风雷过了招?两小时放映过后,影片里关于青春与理想的高光时刻、关于星火滚烫的初心,点燃第一批观众。

几乎所有人被毛泽东在上海街头奔跑的一幕,狠狠撞击了。他跑起来,在百年前上海7月的夜晚。镜头流转,少时的他、家乡的他,被严父追、为慈母护的他,往昔岁月齐齐涌上心头,不断闪回的画面最终停在了伴侣的细语中——杨开慧问:“人生好短,短到可能看不到胜利的曙光,今天的付出还有意义吗?”毛泽东答:“当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国家,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理想。为理想奋斗,为真理献身,即便是一无所获,也值得。”

何谓苦难辉煌,何谓筚路蓝缕,那一刻的大银幕不是在造梦,而是诚实回答着一个跨越百年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影片监制兼导演黄建新想携手观众共同寻找的,“百年前,那些改变了中国的人,他们身上最宝贵的是什么”。

火种,“中国的路,必须自己走”

电影开篇就是一段多时空混剪,跟随陈独秀的视角,一个近代史上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一个民智将开未开的混沌社会、一场即将影响世界的风云变幻,都到了冲破边界的时刻。1921年,无论在上海、长沙、北京、天津、武汉、广州,还是日本、欧洲,各方阔论、密报、交谈里,各种语言都有一个重音“上海”。

彼时的上海,何叔衡即将奔赴前来。为什么要来上海投身革命,他说,“为了读书人能把头抬起来,挺直腰板,用自己的眼睛看想看的世界”。电影学者刘海波禁不住眼眶湿润,“这部电影把许多过去没有凸显的一大代表丰满呈现,彰显着我们的文化自信。相信当下的年轻学子们看后都会产生共鸣。”

彼时的上海,李达、王会悟夫妇正在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召集与组织而忙碌。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龚金平注意到,《1921》有意识地选择两位亲历者、但又非历史聚光的焦点人物来开启叙事,体现着影片的独运匠心。在学者看来,“影片通过对李达心路历程的勾勒,将个体内心成长汇入时代性的洪流,以含蓄蕴藉的方式向观众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衷、意义与目标”。

为什么百年前的中国亟需一个政党?影片里有这样一幕,王会悟将一碗汤圆送上天台,却发现丈夫闷闷不乐。李达告诉妻子,白天他刚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不欢而散,因为自己拒绝了马林让提交中国共产党活动预算报告的要求。他很清楚:“中国的路,必须自己走。这是路线问题,原则问题。”但回想走过的路,他又觉一阵苦闷。当年,李达冲在抵制日货的第一线,他刚打算划亮火柴烧日货,蓦然发现手上的火柴是日本制造。“偌大一个中国,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一语双关,是李达的内心起伏,也是电影投射出的意味深长。

这场戏,剧本上只有几行字,但饰演李达的黄轩说,当他沉浸到历史的语境,中国怎么办、民族怎么救,他不由自主被人物内心的迫切所牵引。“说着台词,那种感受便上来了,我转过身,看到倪妮也已流泪。”动容的何止是演员。大银幕下,观众也牢牢记得:百年前的中国需要一粒火种,等待汇成漫天遍野的火海。

理想,“大家想要的人民作主的新中国”

《1921》中,毛泽东出现的第一个镜头是在上海洗衣房打工,这是大银幕上首次回溯他在上海试验“工读互助”时的形象,青春洋溢。“那时的毛泽东还在成长之中,他在蓄势。”这是黄建新对人物的判断。由此,影片中用历史场景与艺术的遐想交汇出了让所有人称道的经典场面。

故事里,毛泽东受李达、王会悟邀约共进晚餐。同乡年少,意气相投,三人举杯,为了“男女平等”,为“新公司要开张,这是天大的好事”,为“早日开启全国之民智”,更为“早日结束中国之苦难”,他们饮下杯中酒。尽欢而散,返回博文女校的途中,毛泽东巧遇正在欢庆法国国庆的人群。在旧时上海的法租界,法国人纵情游行欢唱,成双结队涌入顾家宅公园。中国人却被生生拦在了栏杆之外。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吴海勇尤为推崇这一幕,在他看来,“愤怒、憋屈、失落,毛泽东不再向公园内张望,他奔跑起来,向前的步子越迈越大,寻路的意味越来越浓郁”。观影的直感与创作者设想不谋而合,导演在设计这场戏时,“夸父追日”的场景几次浮现眼前。

更年轻的探路者还有刘仁静、邓恩铭、王尽美。三个20来岁的小伙子,刚在上海安顿好,便忙不迭去大世界看哈哈镜。这段情节让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拍手称道,“那是年轻人天然的好奇心,《1921》真正把年轻人当年轻人写了”。这群热血青年汇聚到一起,因为年轻更因为热血,他们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热烈交锋。

只是,所有的争辩过后,有志青年依然会发生这样一段对话。入夜,刘仁静问毛泽东:“分歧那么大,明天还能不能通过?”毛泽东答得斩钉截铁:“能!因为我们的起点一样,誓死推翻旧世界。仅此吗?还因为我们的理想也一样,盼望着建立新中国,大家想要的人民作主的新中国!”

怀抱如是理想,这一群人不惧牺牲。

如历史所示,中共一大从上海的石库门被迫转移到嘉兴红船。在细腻塑造了一群理想主义者,又在仔细复盘中共一大召开始末后,《1921》从霞光满天的红船外忽而就转入了快速的时空剪辑。杨开慧牺牲,邓恩铭牺牲……如影片里轰轰烈烈展示的,1921年到1949年,无数生命消逝在了追逐理想的岁月里。

黄建新说:“这部电影不仅讲历史,还有关于励志、关于理想主义、关于信仰坚定、关于生命价值的多重故事,我们希望观众能有些感触。”

1921亮相电影节.jpg



  作者:王彦

  编辑:苏展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