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收获》喊你来“踢馆”!老牌文学杂志期盼新锐写作力量 | |
2021-06-25 21:49:53 作者:许旸 |
老牌文学杂志《收获》推出App的4天后,又一新动作引发文学圈广泛关注——今晚,“无界·收获App双盲命题写作大赛”在App启动报名。
所谓无界,意在“纯文学”概念的跨界、破圈;双盲,即作者与评委在比赛过程中一律隐去姓名。大赛设有由专业作者和跨界作者组成的“作者组”,号召全球中文写作文学爱好者前来“踢馆”,与成名写作者“同台竞争”。
在《收获》刚公布的海报中,“作者组”里有班宇、btr、柴春芽、春树、淡豹、付菡、韩东、李梦、李占洋、马伯庸、马一木、棉棉、七堇年、邱华栋、孙睿、唐克扬、田耳、万玛才旦、项静、小河、杨荔钠、弋舟、袁凌、张冠仁以及一位神秘作家X。丰富阵容里既有专业作家评论家,又有跨界作者,包括导演、音乐人、媒体人、建筑师、评论家、画家、演员等。
“年龄,性别,职业,都不是问题。文学这个概念应该是流动的,不被题材和文体所框定的。我们想把文学还给文学,但不是把文学还给小说,还给散文,还给诗歌;也不是把文学还给语言,还给人物,还给思想……”大赛策划者、收获App负责人走走谈到,“作者组”里有早已成名多年的作者,放下了声名包袱,愿意与无名年轻人们同台竞技。演员李梦,导演万玛才旦、杨荔钠,民谣歌手小河文艺界人士,也是“斜杠”级别的文学爱好者,不少都出过书。
比赛中,所有“踢馆”作者和“作者组”均需根据主办方当月命题进行文本创作。“踢馆”作者的当月入围者与“作者组”的作品都将在收获App内刊发,且不署名,无文体与字数限制。大赛共分5轮,从7月至11月,每月举行一轮。《收获》会于6月30日、7月30日、8月30日、9月30日、10月30日在微博、微信公号等平台公布下月赛题,收获App则提前五天当月25日公布。每月命题为主标题,参赛者可根据主标题确定的方向,选择得心应手的角度进行副标题拟定。
大赛由《收获》杂志与收获App主办,《小说评论》、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与后浪出版公司联合主办。评委团由陈东东、程永新、何平、蒋在、蒋志、老狼、李敬泽、马小淘、孟小书、仁科、石一枫、宋雨喆、朱婧熠13人组成,涵盖了从“50后”到“90后”的老中青三代。他们以有写作经验的文学期刊编辑为主。每一轮专业评委也配备了跨界评委,比如横跨摄影、绘画、录像及装置的艺术家蒋志,喜欢抽象叙、打破音乐规则的乐队主唱宋雨喆……“期待参赛作者愿意面对不确定,面对失控所带来的神秘;也希望读者能以无界的眼光来重新看待文学。”走走说。
令人耳目一新的实验性质大赛,能激活《收获》自主开发App的“流量”吗?走走及团队并不掩饰对“出圈”的渴望——“收获App和收获杂志有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照亮‘华语文学的共同体’,吸引更多Z世代青年读者了解并互动。同时,助力跨界挖掘富有才华的青年写作者。”
在此前内测阶段,薛舒、路内、弋舟、田耳、陈佳勇、张诗扬等作家和文学编辑给出的“第一批反馈”很不错。科幻作家韩松说:“完全没有想到。从改革开放后,就看《收获》,曾经如痴如醉。现在有了这个,太好了。如同明灯唰地照耀过来。”
打开首页,呈现的免费电子杂志《无界》包含八个栏目——“文学课”是与文学创作相关的作家文论书摘;“非虚·构”推荐优秀的非虚构图书书摘,这两个栏目由出版社提供书籍,由收获App资深文学编辑精心摘选;“一瞥”呈现有角度、有审美的摄影图文作品;“流动的边地”推送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诗·作”集纳华语诗人原创诗篇;“诗·译”为翻译诗作;“小说”栏目为名家创作的短篇小说;“世界”栏目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理解,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的写作工坊共同完成,第一期计划探讨“粮食和棉花”,作为讨论基础的小说文本是刘恒的《狗日的粮食》。此外还设立“不谈文学”频道,美食、宠物、昆曲、评弹、开车远游……
读者可从App底部导航进入“电子书”界面,其中包含《收获》电子刊和作家书库两部分。电子刊始于1979年第一期;作家书库首轮入驻作家目前已有阿乙、艾伟、畀愚、李洱、葛亮等近60位,作品由作者自选代表作组成,以短篇小说为主,也有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诗集、短篇集。每本电子书均有免费试读部分,这一内容由自主开发的AI算法生成,为读者呈现小说中情绪最为跌宕起伏的片段,读者亦可在评论区上传阅读过程中激动人心的部分,进行“人机”互动。
目前App推出1.0版,内容围绕杂志、作家、作品展开。未来到2.0阶段,会增加如“文学期刊联盟”“作家的作家朋友们”“收获文学院”等板块,增强横向的联系与竖向的互动。“如何在大量免费阅读App中突出重围?如何将与网络文学不同的文学形态推给更多年轻人?”走走直言,开发的难度不在技术上,主要是在理念上。未来新刊也会逐渐电子化,但呈现“和而不同”的局面——比如书库首批邀请入驻的作者,并不局限于在《收获》上发表的作品;内嵌免费电子杂志《无界》也想摆脱“把纸质版杂志内容搬到网上”的刻板印象。
当文学“无界”放飞,业内期待更多新锐写作力量萌生。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杂志方、截屏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