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快评 | 探索驻演的“上海模式”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阶段考 | |
2021-07-17 06:07:39 作者:黄启哲 |
7月16日晚,上海歌舞团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在美琪大戏院开启为期半年的驻演。月底,该团另一部精品《朱鹮》紧随其后。下半年, “海上生民乐”文旅项目和《时空之旅2》也将接连启动……几个重磅项目的驻演正式启程,标志着上海进军亚洲演艺之都迈入新的阶段——当剧场标准、剧目数量、市场体量等“硬指标”进步显著,上海将以常驻精品,擦亮“上海文化”的演艺品牌标识度,助力城市软实力的提升。
探索驻演,眼下是最好时机。过去几年来,从“一团一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到亚洲演艺之都轮廓初显,再到演艺大世界活力涌流,上海“三步走”稳步推进。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提出,让我们从体制促生产、剧场促集聚、平台促产业的急行军中回头看:我们的剧目是否经得起市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检验?我们的剧场是否在物理聚集之上形成品牌合力彼此成就?我们的节展赛评是否将短期聚合,转化为打造产业生态高地的力量,让作品、资本、人才真正长久地留在上海?可以说,完成好“驻演”这一阶段考,是触发作品、平台、产业真正形成良性循环的重要一步;而上海在后疫情时代以“驻演”强化优质演艺项目扩大品牌知名度、培养国内原创的观众,也是抓住了发展窗口期,努力跑出演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探索驻演,是对过去几年上海舞台艺术成果的一次检阅。从《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到“海上生民乐”再到《时空之旅》,涵盖舞剧、民乐、杂技等多种样式。盘点这些项目,都是经过专业奖项和市场票房双重认可的精品。一个业界共识是:探索大型舞台项目“驻演”之初,必须拿出头部、拳头产品,方能快速打开驻演局面。过去一段时间,国内演艺项目的市场预期并不高,新剧首演连演三场“一票难求”便是爆款、数年巡演百场便是现象级。那么置于亚洲演艺之都、提升软实力的坐标系之中,演出周期可达几年、几十年的驻演模式,便是上海对舞台文艺创作提出的更高要求。这些作品只有通过驻演的压力测试,才能形成引领,带动兄弟院团,催生原创精品的持续问世,从而助力上海演艺大世界进一步朝着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这样的目标进发。
然而,对标世界一流的同时也要明确,我们要探索的,是切合国内演艺发展现状、服务于人民城市的驻演“上海模式”。百年前,上海常年有连演数月的连台本大戏,名角打擂台动辄掀起全民话题,大世界里传统西洋技艺不断翻新花样,论形式内容之丰富,不亚于今日。目前,国内舞台原创市场接受度不够,一方面是作品竞争力不强,更重要的是商业意识和品牌宣传不足,迫切需要形成合力,自上而下打开局面。历史和现实决定了上海率全国之先,试图开辟一条驻演新路——区别于海外的“野蛮生长”, “上海模式”以政府引导、精品打头阵,从演艺大世界核心区向外延伸。而接下来,就需要院团和市场主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有充分发挥市场想象力,才能让传播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声音更加嘹亮,深入人心。
说到底,打造一个成功的驻演项目不是目的,打通作品和市场的“任督二脉”,令演艺成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坚实承载,才是最终旨归。未来,演艺人形成一种创作自觉,即一部戏诞生之初就以“驻演”为最终追求,而不是演两场评好奖就“刀枪入库”。观众则形成一种剧场消费习惯,让上海市民“一来再来”成为日常,让全国观众“拖着行李箱来看戏”成为习惯,让海内外优质项目“首演” “首秀”落定上海后,从上海开启它走向全球的“驻演” “巡演”之旅。
作者:黄启哲
摄影:叶辰亮
编辑:苏展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