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江南非遗文化鲜活“现场”,《纸上》礼赞劳作之美 | |
2021-09-18 20:08:28 作者:许旸 |
“如同深海一只龟缩在硬壳里的贝类,总想探出触手去刺探另一种具有强烈陌生感的人生,眺望生命的多种可能性,比如去草原养蜂,去戏班演戏,学古法造纸,跟船娘摇船,住进蚕农和茶农家养蚕采茶,冬酿时节赤足蹚过酒作坊地面的积水,像祖先一样出海打鱼。”谈及创作初衷,作家苏沧桑如是道来。她的散文集《纸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以中国南方珍贵的“非遗”文化、手艺行当、风物人情为基本元素,近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
书中含系列散文《纸上》《跟着戏班去流浪》《与茶》《春蚕记》《牧蜂图》《冬酿》《船娘》。近四年来,“我”深入生活现场,和“他们”一起捞纸、唱戏、采茶、养蜂、育蚕、酿酒、摇船,试图对那些正在远去的劳作方式、正在经历时代巨变的人心,进行活化石式的解构,深度挖掘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横断面里蕴藏着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及山水之美、风物之美、劳动之美、人民之美。苏沧桑希望这些文字结集成书后,能为读者们呈现“独特”视角下多元多维的文化世界——充盈着水汽和灵气,也潜藏着雄风和大气;是南方的,也是中国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历史的,也是正在发生着的。
在北京举行的新书研讨会上,学者孟繁华评价《纸上》是走向民间的写作,“这个发现不只是对民间生活的发现,同时也是对民间美学的新发现。《纸上》所有的作品,都来自作者的亲历。这不仅使作者与书写对象有了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联系,同时也发现了不一样的江南。在文人墨客的眼里,江南草长莺飞、花团锦簇、诗意无限。苏沧桑透过历史构造的诗意江南,在民间和生活中看到另一个江南。这个江南同样诗意无限,与历史脉络、风土人情和华夏文明息息相关。但维护、传承、光大这一文明的人们,不可能在花前月下或茶肆酒楼中完成,而是要在生产实践和劳动现场中完成。苏沧桑的散文承继了劳动这个伟大的主题。苏沧桑通过笔墨让这些默默劳作的人民跃然纸上时,我们才发现,自己与这样的形象已经久违了。”
业内评价,作者秉持着一种传承中华古老文明薪火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将独特的目光和生动的笔触投向社会生活的广袤大地,以深度介入的行走和亲历现场的体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织锦中裁剪出一幅幅具有浓郁江南风情的又呈现出强烈新时代精神的文化生活画卷。
“作品体贴着自然古朴绵厚耐久的人心,以及他们传导至手上活计的心爱喜欢,于是也便有了朗润透亮的语感,以及与文中人物冷暖共在的敏感和悄然不响的欢喜。”恰如《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在卷首语里所写:《纸上》是有来源、现场、去向的,是有声音、色彩、味道、纹理的,是密布质感和充满活力的。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评论家阎晶明谈到,《纸上》在文体上保持着散文的自觉,但在格局上又有所拓新。比如写养蜂的人,付出了类似于报告文学作家这种深入的采访、接触、交流方面的功夫,但写得清美、飘逸,又很扎实,在作家陈福民看来,这部散文集体现了“文化考古学”的风度,很多风物知识不是冷冰冰的硬概念,而是有温度的,与个体生存和她所处理的对象之间有文学感应。
“什么是宏大叙事?当然我们看到《纸上》不是宏大叙事,它就是一个一个篇章,但是这篇章组成的中华文化的长河、文化脉络就是一种宏大叙事。真正把人民作为艺术家而去展现他们,而去深入地把他们的心灵写出来的,把人民作为艺术家,把人民作为创造者来写。”作家、评论家何向阳认为《纸上》结尾写得尤其好,伯父与朱起航之间瞬间的目光交流,非遗传承人的创造性确实不应该被历史所淹没,这就是活的天工开物,活的中华文化。“苏沧桑观察他们,与他们一起生活,并且能抓住一瞬间感觉写出来,呈现典雅的汉语之美,这确实是向古典性致敬的一部书。 ”
作者:许旸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李婷
图片来源:出版方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