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本周人文社科类图书精选
2022-01-17 16:53:30

伊朗.jpg

《伊朗:被低估的文明与未完成的变革》

[英]迈克尔·阿克斯沃西 著

赵乙深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探幽历史,关照现实,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本书以问答的方式,立足伊朗本国文明发展历程,着眼伊朗国内文化、经济、政治、人民的真实面貌,为世人迅速了解当代伊朗何以如此、何以至此、将何去何从,提供了新的、更丰满的解答。

仪式政治权力.jpg

《仪式、政治与权力》

[美]大卫·科泽 著

王海洲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研究政治仪式的专著,对仪式这一人类学的核心议题与政治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解释了仪式为何一直都是政治生活的关键组成部分。大卫·科泽在书中使用了古往今来、遍及全球的各种仪式资料,案例丰富、文笔优美,显示出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又令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以书会友.jpg

《以书会友:十八世纪的书籍社交》

[英]阿比盖尔·威廉姆斯 著

何芊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在18世纪的英国,由于印刷业的蓬勃发展,书籍成为自我提升、家庭娱乐和邻里社交的重要工具。本书聚焦18世纪英国中产阶层的阅读生活,关注他们如何获取并阅读书籍,阅读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以及大众阅读偏好与书籍出版甚至文学体裁发展间的互动。重现了18世纪的阅读场景,进而使我们窥见当时的社会心态与文化风尚。

张医生与王医生.jpg

《张医生与王医生》

伊险峰 杨樱 著

新经典·琥珀 | 文汇出版社

张医生和王医生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工人家庭。在国企改制、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他们凭借家庭的全力支持与自身的聪慧刻苦,摆脱了掉队的命运,实现了阶层跃升。与此同时,本书还以工业城市、单位社会、稀缺经济、工人阶级文化、男性气概、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变迁等为经纬,呈现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当代东北。

中国建筑.jpg

《中国建筑》

[德]恩斯特·伯施曼 著

夜鸣 杜卫华 译

中国画报出版社

早在1906-1909年,德国人伯施曼便穿越中国14个省区,对当时的建筑进行全面考察,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他也因此得到了“中国建筑摄影鼻祖”称号。本书是其中国建筑考察成果之一,共13余万字,收录700余幅照片。从城墙、大门、殿堂、屋顶装饰等建筑结构本身出发,图文并茂地探讨中国建筑艺术的本质特征。

海币与贝币.jpg

《海币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

杨斌 著译

甲骨文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海贝与贝币》描绘了在两千年时间里,以贝币为媒介的市场是如何将语言复杂、文化多元的印度洋世界整合为一体的,而全球资本主义又是如何终结这个世界的。全书按区域展开分析,同时又超越区域的界限,结合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种叙事体系。海贝文化体现出了一种“全球在地性”,即它既是地方性的,也是全球性的;而将陆地世界和海洋世界联系起来的贝币世界,则为全球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书单logo.jpg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