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人生四千周,如何“反时间管理”“反内卷”? | |
2022-11-11 15:16:45 作者:奥利弗·伯克曼 |
《四千周》
[英]奥利弗·伯克曼 著
戴胜蓝 译
未读 |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如果能活到80岁,你在地球上的时间也只是勉强超过4000个星期。
奥利弗·伯克曼,曾是一名“生产力极客”,他长期为《卫报》每周心理学专栏撰写文章,专注于讨论效率、生产力与生活的关系,其文章受无数读者追捧。
他花了数年时间试图优化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但是,最终征服时间的那一天并没有到来,他反而变得更加焦虑。
他意识到:想要优化时间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劳的,越想要征服时间,越觉得挫败、有压力和空虚。相反,放弃掌控时间的执念,接纳自身的有限,更能为我们的人生增加空间。
如今,他把自己的经验和感悟写成了这本“反时间管理”的书,借鉴了古代和当代哲学家、心理学家及精神导师的见解,摒弃了现代人对“完成所有事情”的徒劳迷恋,将肤浅的高效解决方案放在一边,向读者介绍了通过接纳时间和自我的有限性构建有意义生活的方法,将我们从无休止的时间传送带上解救出来,摆脱焦虑、分心、缺乏耐心等消极状态,重新认识真正的自我,选择你想要的活法。
>>内文选读
西西弗斯的收件箱
早在1908年,英国记者阿诺德·贝内特就出版了一本为人生提建议的小书,内容颇有些酸楚的意味:《如果一天只有24小时,你该如何生活》。这个书名显示了生活在爱德华七世时代的人已经明显感觉时间不够用,为此痛苦不已。“最近某日报在谈论一个话题:如果一个女人一年只有85英镑,她能否在这个国家过得舒适。这个话题引发了激烈讨论。”贝内特写道,“我(还)见过另一篇文章,名为《如果一星期只有8先令,你该如何生活》。但我还从未见过有文章讲‘如果一天只有24小时,你该如何生活’。”说白了,这话的笑点在于这样的人生建议实在是荒谬,因为没有人的一天能超过24小时。不过人们确实需要建议:对于贝内特和他的目标读者,即每天在郊区住宅和英格兰日益繁荣的城市办公区之间靠电车和火车通勤的白领来说,时间就像一个箱子,已经无法容纳它必须装下的全部物品了。他解释道,这本书是为了“困境中的朋友而写。无数灵魂都或多或少承受着痛苦,总感觉岁月在不断地流走,流啊,流啊,而他们自己的人生尚不能正常有序地运行”。他直言,大多数人每天都要浪费好几个小时,尤其是晚上;他们告诉自己已经累了,但他们明明可以再加把劲,做之前总说没时间做的那些事情,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贝内特写道:“我的建议是,你应该在晚上6点的时候直面事实,承认你不累(确实不累,这一点你很清楚)。”他提出的替代策略就是早点起床。书中甚至还有教你如何自己沏茶的内容,万一你比佣人起床更早呢。
《如果一天只有24小时,你该如何生活》是一本鼓舞人心的书,许多实用的建议时至今日也值得一读。但这一切都基于一个极不可靠的假设(不光是你有佣人的那个假设)。就像几乎所有出现在他之后的时间管理专家一样,贝内特表示,如果采用他的建议,你将能完成足够多真正重要的事,从而与时间和谐共处。他建议,每天在行程中再多塞进一点活动,你最终就可以拥有“足够的时间”,达到平静安详、尽在掌控的状态。但1908年的情况并非如此,到了今天就更不可能了。下面就是我在布鲁克林那张公园长椅上领悟的道理,而且我仍旧认为它是针对时间压力最好的解药,在接纳有限性的路上,这是自由而灿烂的第一步:如果你打算为每一件你觉得重要之事安排出时间,或者哪怕仅仅是足够多的重要之事,那么问题就会出现:你肯定永远都做不到。
办不到的原因,不在于你尚未发现正确的时间管理技巧,不在于你不够努力,不在于你起得不够早,更不在于你一无是处。原因在于时间管理背后的那个假设毫无依据:没有理由认为你做完更多工作就能“掌控一切”,可以为每件重要的事安排出时间。首先,“重要”与否依靠主观决定,因此你没有依据能判断出所有你自己、你的老板、你所属的文化恰好认为的重要的事情都能有时间完成。另一个恼人的问题是,一旦真的设法做完了更多事情,你就会发现目标又变了:在你眼里,重要的、有意义的,或者不得不做的事情会变得越来越多。被冠上工作神速的名声之后,你会被安排更多的工作。(你老板可不傻:她为何要把工作交给速度慢的人呢?)找到足够多的时间陪孩子,也有足够多的时间来工作,好让自己不再因为顾此失彼而内疚时,你又会突然感到某些新的社会压力:得花更多的时间来锻炼身体,要参加家长教师联合会——哦,现在终于有时间学习冥想了,不是吗?挤出时间开展梦想多年的副业,而一旦成功,你就不会满足于小公司的现状。这种现象放在家务活上也合适:在《妈妈的工作越来越多》里,历史学家露丝·施瓦兹·科恩写道,当家庭主妇用上诸如洗碗机和吸尘器之类的家电之后,看似“节省劳力”的设备却根本没有节省时间,只会提高社会对干净的标准,抵消了使用家电带来的好处。既然能将丈夫只穿过一次的衬衫恢复到一尘不染,那你就会感觉应该这么做,以显示你有多么爱他。英国幽默作家与历史学家希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于1955年写道:“工作量会一直增加,直到所有可用的时间都被填满。”这个道理日后被称为“帕金森定理”。但这不仅仅是一则笑话,也不仅针对工作,它适用于所有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事实上,“需要做什么”的定义一直在扩大,直到所有可用的时间都被填满。
(图源:视觉中国)
电子邮件尤其明显地反映了这种痛苦——这个20世纪的神奇发明让地球上随便哪个人都能骚扰到你,时间随他们喜欢,也几乎没有成本,只要一个出现在你眼前或口袋里的电子屏,便可以让电子邮件填满整个工作日,甚至周末也常常如此。这个机制的“输入”端,也就是原则上你可以接收的电子邮件数量,可以说没有上限。而“输出”端,也就是你有空去仔细浏览、回复,或者斟酌之后再删掉的邮件数量却极为有限。因此,提升处理电子邮件的熟练度就像提高速度爬一架无限高的梯子:你只会感到越来越忙,而且无论爬得多快都永远无法到达顶端。古希腊神话中,众神为了惩罚傲慢的国王西西弗斯,命他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然而巨石往往未到山顶就又滚落,以致前功尽弃。他注定要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推着石头。当代的西西弗斯则在清空收件箱后,身体往后一躺,深吸一口气,接着听到一个熟悉的提示音:“您有新的消息……”
不过更糟的还在后面,“移动球门效应”开始显现:你每回复完一封电子邮件,就很可能会收到一封对方发来的回复邮件,你就需要继续回复,无止无休,直到宇宙终结。与此同时,大家都知道你回复邮件的速度极快,于是更多人会认为,一开始先发邮件找你更节省时间(相比之下,粗心大意的人会发现,忘记回复电子邮件反倒替自己节省了时间:人们先前缠着你解决一些事,但总会为它们找到其他解决办法,还有些邮件里描述了迫在眉睫的危机,但实际上这些危机根本没发生)。所以,不是说你永远都处理不完电子邮件,而是“处理电子邮件”的过程实际上会产生更多的电子邮件。其中的道理可以称为“效率陷阱”。无论是借助各种生产力技巧,还是把自己逼得更紧,提高效率都不会让你有“时间够用”的感觉,因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只会增加,它会抵消效率提高带来的好处。你本来想做完事情,结果却有了新的事情需要做。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在大多数情况下,效率陷阱不可能完全避免。毕竟我们很少有人能放着电子邮件不去处理,即使处理之后会带来更多的电子邮件。生活中的其他责任也是如此:我们经常不得不想办法在一个时间段内塞进更多要做的事情,即使这样一来我们会觉得更忙(同样,施瓦兹·科恩笔下20世纪初的家庭主妇应该也感受到了,她们无法抵抗让家里更干净整洁的社会压力)。所以,我并不是说一旦你领悟了个中缘由,就会奇迹般地不再感到忙碌了。
不过你可以选择不再相信拼命做更多的事情能够解决忙碌所带来的挑战,因为这只会让情况更糟。一旦你不再坚持认为拼命工作能让自己在未来某天获得平和的心境,你就更容易立刻获得平和的心境,即使面前仍有应接不暇的任务。因为让你内心平静的已不再是完成所有应接不暇的任务了。一旦你确认自己不得不根据时间对工作做出艰难选择,你反而容易做出更好的选择。你会领悟,当有太多事情要做时(总是有太多需要做的事),实现心灵自由的唯一办法就是不再抱着完成一切的幻想,承认人生有限集中精力做真正重要的那少数几件事。
作者:奥利弗·伯克曼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